苏教版三上数学 8.5期末复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上数学 8.5期末复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02 09:4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用连续单一运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从条件出发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运用简单列表或者列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取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抽象和一一列举的数学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掌握用连续多步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列表和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两种方法的共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会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了,那怎样才能既快又对的解决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什么是策略?
2、谈话:秋天来了,小猴帮助妈妈去果园摘桃子。我们去瞧一瞧它是怎么摘桃的。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摘了多少个?
这个问题能马上解决吗?你想说什么?
老师这儿有两个条件,请你选一个填进去,使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你打算选择哪个条件呢?(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2)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你能算出第二天的摘的个数吗?
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都选第一个呢?
小结:要求第二天摘得个数,我们得找到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关系。
板书:关系
指出:只有根据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才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充分感知,形成策略
1.理解题意
(1)出示例题: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指名读题目。你能找到哪两个相关联的条件?问题是什么?
哪个条件理解起来有困难?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更明白呢?和周围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交流反馈,预设:
(1)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你是用反复多读几遍的方法来帮助理解的。板书:多读
(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
(或者第一天加5个得到第二天的,第二天加5个得到第三天的……)
哦,你是举例具体来说一说的。板书:举例
还能往下说吗?(……)
是的,这句话包含了很多意思,但说起来比较啰嗦,所以概括成一句话: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3)老师自己班里的小朋友还想到了这样来帮助理解这句话。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说说画图过程,课件相机依次出现线段图。
画图也能清楚地帮助我们理解。板书:画图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反复多读几遍、举例具体说一说、画图等多种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板书: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解题思路。
提问:第一天摘30个和哪个条件有直接联系?根据它们能先求出什么?怎么求?接着还能求出什么?又可以怎么求?
指出:是的,前面求出的第二天摘的个数,又可以把它当成新的条件来使用。
要求第五天呢?你又打算怎么求?
比较:求第三天和第五天的个数,有什么相同?
小结:我们都是先从题中相关联的条件想起,用前一天的个数加上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的5个,依次求出后面一天的个数的。
板书:前一天的个数+5个=后一天的个数
有时前面求出的结果也可以当成新的条件来使用。
说明:像这样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从条件想起 齐读
3.列式计算
这题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请翻到课本第72页,可以在下面的横线上列式计算,也可以在表格里填出答案。
学生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预设求第五天摘的个数不同方法:
(4×5=20个,30+20=50个 )4×5什么意思?(第五天比第一题一共多了4个5)
指出:这种方法其实也是从条件想起分析得出的。
4.检验作答
结果是否正确,我们来检验一下。观察表格,从第五天开始,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比前一天多5个?这说明刚才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口答,板书答句。
5.反思总结
回顾刚才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分为哪些步骤?
引导:拿到题目,刚才我们首先做了什么?(读题、理解题意)它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基础。我们是用什么办法理解题意的?(反复多读几遍、举例具体说一说、画图等多种方法)
下一步我们怎么做的?(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个步骤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接下来就是——?(列式计算或列表找出答案)
最后结果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最后作答)
相机板书完整: 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列式计算
检验作答
齐说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三、巩固训练,强化策略
1.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决一些问题。呈现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读题。
师:第一步做什么?(理解题意)你觉得哪句话要重点理解?
可以怎样帮助我们理解呢?讨论一下,然后试试看!巡视,提示画图。
交流反馈,可投影展示图。
课件演示,重在理解前一次弹起的高度就是第二次下落的高度。
指出:看来画图确实能清楚地帮助我们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第二步是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在书P73列式计算或填表。
口答交流:第一次弹起多少米,怎样列式?你是根据哪些条件算出的呢?
第一次弹起8米,也就是第二次落下的高度也是8米。第二次弹起多少米怎么列式呢?
课件演示算式并填表。
观察表格,从第四次往前检验,是否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答句。
2、比较
这题跟刚才一题相比,一个是猴子摘桃,一个是皮球问题,它们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之处?(解题时都经历了四步过程。都要重点理解关键条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理解。都是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四、练习提升,应用策略
(一)1.想想做做第1题(1)
(1)刚才题目中的条件都是直接告诉的,现在只给你们提供图,你能找到有些联系的条件吗?(课件出示:4个苹果 共重400克)可以求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2)出示第二幅图,指出:把刚才求出的苹果100克当成一个新的条件。课件出示:一个苹果重100克
你还能找到是什么条件?(一个橙子比苹果重20克)
根据这两个条件,又可以求出什么?怎么列式?
2. 想想做做第1题(2)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圆珠笔有多少支?)
要求这个问题,一步能解决吗?要先求什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再求什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口答。
刚才我们都是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了问题。
(二)想想做做第3题。
读题,这题的条件比较复杂,有什么好办法帮助理解呢?(画图)真的要画18个小朋友们?可以用什么表示小朋友?
芳芳在哪里?兵兵呢?可以根据条件标出他们的位置。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
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列式:8+4=12(人)18-12=6(人)
解决完这题,你又有什么体会?(画图时可以用符号表示物体、多种方法解决。)
五、总结全课,交流体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情感态度几个方面总结。
六、拓展延伸,深化策略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你估计几个就画不下了 画一画,验证一下。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