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
广场中学 李建英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体味诗歌清远、清静、清柔、清甜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按“说秋——读秋——品秋”进行教学。其中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读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秋天风景图片导入。(说秋)
学生欣赏秋天的风景图片,说一说,看了图片,发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师总结:是啊,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季节,又是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如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在《山行》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刻意描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
《秋天》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诗采用了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实则情味深长。表现了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三、朗读课文(读秋)
1、听录音,(注意朗读技巧,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停顿等)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3、抽生朗读
4、师生点评并归纳出读诗应注意的要点。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画面,读懂感情。
5、集体朗读。
四、品秋
1、整体感知: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共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给每副图画拟一个小标题吗?(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归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2、品味语言: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赏析意境:你最喜欢哪一幅秋景图?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描绘。
4、体会主题:从这些画面中,你品味到了什么样的秋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质疑问难:你有不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何其芳《秋天》与狄金森《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六、课外练笔:
仔细观察秋天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描绘秋天。(共22张PPT)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广场中学李建英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 。
《 秋天》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诗采用了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实则情味深长。表现了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画面,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共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给每副图画拟一个小标题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牧女思恋图
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赏析意境
你最喜欢哪一幅秋景图?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描绘。
从这些画面中,你品味到了什么样的秋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清柔
乡村秋景图
喜爱、赞美
清远
清静
清甜
质疑问难
你有不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讨论。
比较阅读:
何其芳《秋天》与狄金森《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秋景
[美] 狄金森
晨曦毛栗浆果玫瑰
枫树田野
课外练笔:
仔细观察秋天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描绘秋天。《秋天》说课稿
广场中学 李建英
1、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课文,单元主题属于“人与自然”,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或诗歌,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全诗仅三节。内容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a、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b、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a、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b、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娴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4、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5、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6、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联想想象法(引秋)、诵读法(诵秋)、讨论探究及比较阅读法(品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7、过程分析
这节课以“引秋——读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品秋”环节;在“写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引秋: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读秋:以读(初读、范读、听朗读、齐读、自由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尽快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
品秋: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探究全诗。
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名。(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语言归纳及整合能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写秋: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①试着背诵(设计意图: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
②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③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及练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