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素材积累孙中山(全国通用)课件 (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历史素材积累孙中山(全国通用)课件 (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3 09:07:16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历史人物评价之孙中山
目录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主要贡献

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1
永垂不朽
天下为公
中文名——孙文
外文名——Sun Yat-sen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别 名——中山、逸仙、载之、日新、中山
樵、帝象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职 业——革命家
信 仰——三民主义
语 言——粤语、普通话、英语、日语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今香
港大学)
主要成就——成立中国同盟会建、
立共和体制、创建黄
埔军校、中山大学
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
学说》 《三民主义》
《实业计划》 等
孙中山
人物标签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
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
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中华民国国父
近代民主革命家
主要思想
孙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01
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02
孙中山先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03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04
经典语录
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顺天意,应潮流,合人情。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
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
生平经历
2
永垂不朽
天下为公
01
少年壮志,投身民主革命
02
推翻封建帝制,维护共和政体
03
国共合作,接受共产国际帮助
生平经历
01
少年壮志,投身民主革命
1866~1911.4.27
1875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对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1879年 ,孙中山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01
推翻封建帝制,维护共和政体
1911~1917
事件 起因 经过 结果
武昌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武昌城防空虚 光复武汉三镇,各省宣布独立 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约宪法
二次革命 宋教仁遇刺及“善后大借款” 1917年3月,孙中山组织讨袁 力量对比悬殊、分散而失败
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 发表两次讨袁宣言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护法运动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广州成立中华华民国护法军政府 遇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当选非常大总统,在广州组织北伐 因陈炯明叛乱而失败
02
少年壮志,投身民主革命
1866~1911.4.27
1875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对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1879年 ,孙中山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03
国共合作,接受共产国际帮助
1924~1927
1920年孙中山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与苏俄接触

03
国共合作,接受共产国际帮助
1924~1927
1923年1月,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孙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
改组国民党

03
国共合作,接受共产国际帮助
1924~1927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主要贡献
3
永垂不朽
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邓小平
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并指出其为治国兴邦的重要内容,充分显示了他从一幵始就将人才视为一个国家治理和建设的重要栋梁。他引进西方教育理念,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规范中国教育体制,如《普及教育暂行办法》、《建国方略》,对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给后人留下了“中山精神”——列宁
人物评价
4
永垂不朽
天下为公
负面影响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周恩来
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
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洲 让给日本。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
负面影响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周恩来
孙中山阶级局限性很强,思想空想性严重。看到了封建地主所有制所存有的问题,但是在如何解决该问题上,却表现出了其固有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反对不够彻底,没能很好地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对于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曾经“天真”地以为中国可以用不到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经济建设的历程,迎头追上其发展的脚步,甚至能够超越其发展。欲想“毕其功于一役”的空想,是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的。
孙中山不善察人,用人不当。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
名人评价
毛泽东:“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穗芳:祖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艰辛,为救国,他经常是吃不饱睡不好,颠沛流离。这些年我寻访祖父足迹的讲演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他的这种艰辛。
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名人评价
朱德:孙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地表现了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
胡锦涛: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
江泽民: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
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
正如中山陵 中山先生享堂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挽联所道:先生忧国率先行?济世挥旗举三民。推翻君制称同志,联合俄共继革命。英风浩气贯三策,遒书仁政躬一身。应爱天下呼为公,遗志留给后来人。孙中山一生为国操劳,被尊为“国父”并且是唯一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为推翻满清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赢得了举世的推崇。
综合评价
感谢您的聆听(共19张PPT)
孙中山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1866年11月12日】-【1925年03月12日】
【中国近代民族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
孙中山个人生平简介
孙文(1866.11.12~1925.3.12),汉族,字德明,号日新、逸仙。因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世称“中山先生”。
中文名:孙文 外文名:Sun Yat-sen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性别:男 国 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
主要成就:成立中国同盟会,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开创中华民国,创建黄埔军校、中山大学,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展开
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实业计划》 等
别 名:中山、逸仙、载之、日新、中山樵、帝象
孙中山家族的祖居地有“紫金说”和“东莞说”两种说法。   
“紫金说”由广东学者罗香林在1920年代提出并得到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次女孙婉和国民党一些元老及蒋中正的认可,在民国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使用“紫金说”。“紫金说”认为孙中山的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紫金县公馆地区,与翠亨的孙氏不同宗。   
“东莞说”为孙中山故乡的翠亨孙氏所提出,此说认为孙氏为汉族,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主要依据为孙中山家族的族谱。
孙中山家系
虽有“紫金说”与“东莞说”两种学说的争议,但孙中山的祖先从东江区域迁居到珠江口西岸的香山翠亨村的情况,则是被公认的。
孙中山家系
国父名称的由来
由于孙中山重视国家环境保护,1925年3月12日逝世,故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纪念孙中山。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国民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国父名称的由来
但是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在不同的场合无所适从,不知究竟是称孙中山先生为总理或是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
汪精卫于南京建立的亲日政权也尊崇孙中山,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的,由陈公博提出的“手创中华民国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应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即属一例,同时规定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求学经历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
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
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尢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广州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成为“汶”。虽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这一期间的社会活动,对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894年6月11月24日,孙中山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早期革命
1895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早期革命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起义名称及时间 自立军起义 ( 1900.8) 惠州起义 ( 1900.10.8) 萍浏醴起义 ( 1906)
黄冈起义 ( 1907.5.22) 安庆起义 ( 1907.7.6) 镇南关起义 ( 1907.9)
七女湖起义 ( 1907.6.2) 钦廉上思起义 ( 1908.3.27) 河口起义 ( 1908.4)
马炮营起义 ( 1908.11.19) 广州新军起义 ( 1910.2.12) 广州起义 ( 1910.3.21)
黄花岗起义 ( 1911.4.27) 保路运动 ( 1911.6.1) 武昌起义 ( 1911.10.10)
阳夏保卫战 ( 1911.10.18) 二次革命 ( 1913.9)
临时组阁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自1907年起,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
据唐德刚表示:武昌起义成功后,当时接到电报的孙中山正在科罗拉多州典华城(今译丹佛)友人卢瑞连开的餐馆中当“企台”,端盘子。   
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孙文喜欢下象棋,但棋艺不精:“中山毕生不嗜烟酒,读书之余,间与人下象棋,然习之不精,好取攻势而懈于防守,故易为敌所乘,余与胡汉民何香凝等皆尝胜之。外国纸牌尤非其所好,然颇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广东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横滨时,每与陈四姑(名香菱)、张能之夫妇玩之。”   
国父轶事
孙中山在回校探访时说过:香港以及香港大学是我知识的出生地。过去国民党宣传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并且在学成绩满分,第一名毕业,由教务长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颁发毕业证书。但事实上当年的毕业生只有二位,孙氏及江英华。
香港西医书院在当时是一个未获立案的学校,未能获得香港当局的承认,必然无法取得香港的行医执照。
香港西医书院乃香港大学的前身。香港大学将孙中山定义为香港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并保留著其满分之试卷,在荷花池中树立著国父铜像,供后人景仰。
国父轶事
孙中山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
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
从字法字构看,颜字的宽博与厚重仍依稀可见,但已作为一种风格转换在作品中被“神化”,融化成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境界。而魏碑的雄强也在作品中被淡化,潜移默化中服从于行书作品的整体风格。
从作品的风格看,儒雅风流,清新自然,更透出了“文化”意义上的审美意蕴。这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书法艺术的共通之处。比如周恩来、蔡元培、梁启超、郭沫若、王国维、鲁迅等名家的作品,都在一个“文化”层面上,传递着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风采和人生大观。
书法作品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
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
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其实他并非因
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
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逝世
南京中山陵  
广州中山纪念堂   
上海宋庆龄故居
北京孙中山行馆  
台北国父纪念馆  
北京中山公园   
广东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纪念堂
感谢观看!
纪念孙中山先生
【1866年11月12日】-【1925年03月12日】
【中国近代民族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