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22.短文两篇——初二(16)
胡思琪
22号刘禹锡陋室铭刘禹锡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德馨鸿儒苔痕案牍xīnhóng rútáidú调素琴tiáo解释下列字词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案牍:指官府的公文。斯是陋室:斯,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原文翻译研读课文1. 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 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山 水比喻起兴山 仙
水 龙
陋室 德馨3. 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4. 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陋室不陋景——环境优美人——交友高雅事——生活闲适5. 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6. 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7. “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8. 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安贫乐道,高洁伟岸9. 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陋室铭设喻引题山仙水龙比喻起兴陋室德馨陋室不陋环境优美(清幽景)生活情趣(高雅事)引古贤以自况反诘点题交友高雅(不俗人)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君子之德)小结课文爱莲说周敦颐解题及作者
爱:喜爱
莲:荷花
说:古代的一
种文体,用于阐
述作者对问题的
见解,讲究辞采。
周敦颐:宋代
著名的唯心主义
哲学家。字茂叔,
谥号“元公”,著
有《周元公集》。
他在南康郡任职
时曾亲自率领属
下在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这篇流
传百世的《爱莲说》。朗读、正音、释义 周敦颐 (dūnyí) 蕃(fán) 予(yú) 淤 (yū) 濯(zhuó) 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焉(yān) 逸 (yì) 鲜(xi?n) 宜(yí)噫(yī)
理思路
可爱者
甚蕃爱菊
爱牡丹
爱莲花之隐逸者
花之富贵者
花之君子者
鲜有闻
众矣
同予者何人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原文翻译 作者“独爱莲”。你认为作者喜爱的是
莲的什么,仅仅是外形吗? 作者喜欢莲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还有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质朴。本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对莲的喜
爱毋庸置疑,那为什么文中几次提到
菊花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则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出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作者以人喻花,把三种不同品性的花
喻为三种不同的人,人们对这三种花
的爱好不同。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作“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衬;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而把莲放在最后说,并且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更加突出莲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总结 作者借莲表明爱莲者的高尚情操: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更要学习莲花纯洁高尚的高贵品质,决不和不良习气、
不健康的思想同流合污,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做个人中“君子”!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