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通用)
教学目标:
1.在三(上)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感悟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表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在分很多物体时,需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出示蛋糕图。
师:请大家看屏幕,看到了什么?(一个蛋糕)想到了什么?(上学期曾借助它来认识分数)
师:谁来说一说你对蛋糕的的认识。(生表述的意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二、观察比较,认识新知
(一)认识分数。
1.尝试操作,画图分析,表示出6个桃子的。
2.展示交流,表达思考过程。(主要有三种方法,生汇报想法)
3.比较分析,优化方法。(图三体现了三层意思:一个整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更能体现分数的意义)
4.结合操作过程,尝试表述的意义:把6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它的。(板书)
师指着板书追问:看到“6”这个数,分数却是,你有什么想说的?(分数只与平均分的份数和其中的份数有关系)
5.回顾比较,达成共识。
师:上学期认识的与今天认识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不同点: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相同点: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
6.表示下图中每盘桃的。
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并说一说每个的意义。
7.分析比较: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
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二)认识其它几分之一的分数。
1.认识。
(1)启发思考:这3幅图,哪一幅图可以表示出分数。
(2)交流,达成共识:可以把第二图中的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
(3)分一分、填一填、说一说:把一盘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一。
2. 借助12个桃,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
(1)启发思考:12个桃子,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小组讨论)
(2)生分一分、填一填。(在书上填空)
(3)交流汇报,完整表述:把一盘桃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这盘桃的 。
主要有如下4种方法:
(4)启发深层思考:都是12个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3.回顾反思:通过对分数的再认识,有哪些新收获?
三、练习理解,内化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填空。
(2)交流:说说是怎样填的,是怎样想的?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相应的分数。
(2)交流并呈现结果,重点说一说:为什么平均后每份表示的份数不一样?
(3)总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了解题意,让学生先选择一个分数,说说怎样涂色表示这个数。
(2)学生分一分、涂一涂。
(3)全班交流。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拿出18根小棒,要求每人拿了小棒的、,并交流是怎样拿的,拿出了多少根。
(2)引导:还能拿出这18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并交流是怎样拿的,拿出了多少根。
四、回顾收获,联系生活
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
1.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2.课件播放图片。
3.出示网络数据,延伸课后(关于青少年近视率的调查)。
重点交流对于分数的认识,与本节课上的进行比较,理解:把我国的学生总人数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
4.总结:我们在分很多物体时,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