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数学二下 7.2千克与克的认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下 7.2千克与克的认识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02 16: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千克与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的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3.培养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知
师:老师要在咱班进行赛跑比赛,你们愿意参加吗?可是这次老师要给比赛增加一点难度,要求在班里(一胖一瘦)两个同学中选一个,背着他跑,如果要你选的话你会选谁?
生:我们都选xxx(瘦的学生)。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xxx的体重比较轻,我们背的动,而xxx太重了,背不动。
师:看来我们的重量,有的轻、有的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通过“赛跑,你愿意背谁”问题导入,不仅寻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连接点,而且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物体是有“轻、重”之分的,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这些都为后面学习质量单位做好了孕伏。
师: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
生1:我知道“斤、公斤”。
生2:我还知道“克、千克”。
……
师:(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因为物体的重量也称作物体的质量,所以,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 (揭示课题并板书:克和千克)
师:你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克、千克”吗?
师:展示老师收集的数据。知道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板书:g kg)
二、动手实践 探索新知
(一)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图 ①
师:我们每人桌上都有1枚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枚2分硬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
生1:我觉得特别轻。
生2:太轻了,我都感觉不到。
【评析】在“1克有多重呢?”的问题引领下,教师设计了“掂一掂”的活动,学生此时虽然还不知道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但这却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感受“1克”的质量。此处,教师要求学生用心去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其目的就是要学生把这种体验深入化,为后面二次感受“1克”做好铺垫。
2.称一称,建立1克的概念。
师:一枚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靠我们的感觉很难判断准确,我们就要用一种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教师简介天平和砝码,并视频演示用天平称1枚2分硬币的过程)
师: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闭上眼,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再感觉一下这1克物体的质量,再掂一掂。
【评析】这个环节是对“1克”质量的二次体验。通过让学生闭眼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对比第一次来说,这次学生对“1克”的质量是明确的,是建立在上一次的感受之上的,更是可以让学生深化于心的一次体验。
3.估计1克重的物体。
师: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4.感知几克、100克、500克、1000克。
师:我们已经知道:1个2分硬币重1克,假如老师有无穷多的2分硬币,我把它一枚一枚的放进这个钱袋子里,你能告诉我它的质量是多少吗?2枚呢?3枚呢?10枚呢?100枚呢?
生:2克、3克、10克、100克。
师:100克有多重呢?这袋饼干的质量就是100克,你快来掂一掂?
师:猜我是怎么知道的?
生:饼干的包装袋上写着呢。
师:在学具袋中还有好多从超市采购来的物品,你能在上面找到它们的质量吗?掂一掂、读一读。
师:饼干没有写明质量,你能不能把它跟其他物体比较一下,掂一掂,比一比。做两件事:1.估计一下一袋饼干的质量;2.按轻重给它们排排队。
【评析】追寻着问题,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提高教学实效。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进行估算,给没有标明质量的饼干按质量轻重进行排队,再一次对不同的质量进行了体验与深化,从根本上加深了对“克”的理解。
师:继续往袋子里放硬币:200枚呢 500枚呢?500克有多重?找一找学具中500克的物品掂一掂。
生:我找到了,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0克。
师:请你找出100克的饼干与500克的大米分别放在手中掂一掂。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00克的饼干很轻,500克的大米有点重。
师:随着硬币的不停放入,让学生感受质量越来越重,继续追问并放入硬币:999枚呢?1000枚呢?
图 ②
告诉学生:1000克也可以记做1千克。千克是相对于克而言更高级的质量单位。
(板书:1000克 1千克)
(二)认识“千克”。
1.感知1千克。
师:你能在学具中找到质量为1000克的物品吗?掂一掂。
生1:我们找到了,这2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000克。
生2: 这2袋大米有1000克,掂在手里很重呀。
师:现在请你一手托着质量是1000克的大米,一手托着质量是1克的硬币,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老师,这个质量是1000克的大米比质量是1克的硬币重多了。
师:1000克比1克重多了,称这些较重的东西,平时常用什么秤?你在哪儿见过? (课件出示各种秤:介绍各种秤的适用范围,重点介绍台秤。)
生1:可以用超市里称水果用的电子秤。
生2:还能用弹簧称。
师:台秤可以称相对重一些的物体,一般以“千克”为单位。把两袋500克大米放到台秤上,观察看指针对着几,对着1就是1千克。
2.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说明:1000克不仅可以表示为1千克,通过称我们知道:1000克和1千克所表示的质量也是相等的,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板书:1千克=1000克)
生:可以用等号连接。
关系交流:
1000克和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
读法区分。1 千克 1000 克
根据它们关系,抢答:
1000克里面有( )个1克。
1千克里面有( )个1克。
1000个1克是( )克。
1000个1克是( )千克。
师:把这两包大米放在手上,轮流掂一掂,仔细感觉一下1千克。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以克、千克作单位?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比较轻的物体---克,较重的物体---千克。
进一步感受克与千克。
师:拎起一袋苹果,问:“这袋苹果的质量以什么作单位?”
教师继续问:“谁来拎一拎,估计一下这袋苹果有多少千克?”指名估算。生1:4千克。
生2:2千克。
……
师:放在台秤上称一称。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算一算,1千克有几个。
师继续问:“这1个苹果以什么作单位?”
追问:“请你估算一下这个苹果有多少克?”
【评析】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求实验证。潜移默化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估测意识。
三、实际运用 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单位。
师:请你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给图片里物品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生1:小狗的质量是3(千克)。
生2:兵乓球的质量是4(克)。
生3:1个桃子的质量是230(克)。
师:230(克)我记做230(g),可以吗?
生:可以,因为这两个表示的意思一样。
2.趣味练习:(改错题)
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内容为:
村长,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
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补充,按顺序汇报。
生:我们组找到了,体重50克,应该是50千克;一个60千克的蛋,应该是60克;100千克的馒头,改为100克的馒头;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变成1千克。
师:同学们按顺序修改,完成得很好。
3.拓展性练习:
师: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谁重一些?
生1:1千克铁重。
生2:一样重。
师:为什么呢?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生:因为你们看,不管是棉花还是铁,你要看它们的单位呀,单位都是1千克,当然是一样重了。
师:你们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吗?比较质量我们要看的是它们的质量单位。
四、全课小结 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这节课,我认识了两个表示质量的单位。
生2: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再和家长去超市买像今天老师拿的苹果时,就知道大概几个是1千克了。
五、课后延伸 拓展所学
图 ③
师:你认为这头大象的质量要用什么作单位?除了我们今天认识的克和千克,我们以后还要学到其他的质量单位。
【评析】数学知识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这便要求授课教师要照顾到知识的“前挂后连”,具备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本节课中,在“克、千克”的新知学习结束后,教师通过“这头大象的质量要用什么作单位?”的问题,不仅对质量单位的知识进行了渗透拓展,更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