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钟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钟不再振动
D.听到闹钟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钟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 敲击水瓶琴
D.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3.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4.年我国将实现航天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航天员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 D.月球上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5.林红同学在一根注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一下,小月同学将耳朵贴在铁管另一端,能听到三次敲打声。声音按先后顺序到达人耳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空气、水、铁管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铁管、水、空气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D.分辨琵琶和小提琴的声音主要依靠响度
7.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回声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B.“余音绕梁”说明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和“隔墙有耳”说明了固体能传声
D.“气球的破裂声”“笛声”和“雷声”都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8.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如图所示,俊俊同学能听到同桌同学轻扣桌面的声音,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物理学角度看,诗中的 “钟声”是由于钟的__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到人的耳朵。
10.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1.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产生的;我们能听见鼓声是通过 传播的.
12.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世界里,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在下列4个选项(①空气;②水;③钢铁 ④真空。)中,不能传声的有________(选填序号);在相同的介质条件下,假设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1 , 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2 , 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v1________ v2(选填“>”“=”或“<”)。
13.小明在参加学校运动会,他参加100m赛跑的成绩是12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如果终点的裁判员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裁判员计时就计________0.29s。(填“多了”或“少了”)
1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力敲桌子发出声响时,桌子却几乎不动。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
15.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为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若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被探测仪接收,求暗礁与船之间的距离。
16.某人站在铁路旁,看见远处的铁路检修工人用小铁锤向铁轨敲了一下,他贴近铁轨,过了一会儿听见了两次敲击声。若两次声音间隔为,该人离敲击处,求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的产生实验验证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常见的实验验证有:
(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
(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
(3)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
(4)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5)说话时,用手按住声带,感受声带的振动;
(6)音箱发声时,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
(7)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声音的传播实验验证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
(1)把发声体(闹钟等)放在密闭容器中,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气,可以发现声音逐渐减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2)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
(3)在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太空是真空),宇航员与地面通话靠的是电磁波(无线电)。
★知识点三: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即学即练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吉他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C. 音乐一定不会成为噪声;D. 振幅大小决定音调的高低
【答案】B。
【解析】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吉他靠的是弦的振动而发声的,故B正确;
C.音乐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声,故C错误;
D.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频率,发声体振动越快,则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D错误。
故选B。
2. 如下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关于编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 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
C. 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 通过钟声能判断钟否破损,只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
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故C错误;
D.声音可传递信息和能量,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3.小明家购置了一台超声波洗碗机。餐具放进洗碗机水槽中,超声波穿过水对餐具内外表面、狭缝等部位进行有效清洗,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只能在水中传播
C.传播速度是3×108m/s D.不能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A、超声波是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超声波可以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故B错误;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远小于此数值,故C错误;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4."五四"青年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歌咏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合唱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合唱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将音箱音量调大改变了合唱声的音色
【答案】B。
【解析】合唱声是由人声带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音量调大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解析】A. 物体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故A错误;
B. 有物体振动,并且有传播介质,且物体发出声音的频率在我们的听觉范围以内,我们才能听到,故B错误;
C. 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故C正确;
D. 由以上分析可知,D错误。故选C。
6.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有关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
B. 编钟发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 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不同,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项正确;
B.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项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声体的振幅不一样,响度不同,故C项错误;
D.编钟的结构和材料与其它乐器不同,所以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项错误。
故选A。
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吹奏长笛时,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B.同一乐器,弹奏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色就不同;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比水中传播快;
D.上课时,听到窗外嘈杂的噪声后关上窗户,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A。
【解析】A、吹奏长笛时,笛声是由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同一乐器,弹奏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就不同,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
D、关上窗户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A。
8.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因为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而声音在液体中要比在气体中传播快,所以声音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小。
故选B。
9.为增强居民对新冠病毒的科学防护意识,社区工作人员用大喇叭在小区内播放疫情防护知识。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大喇叭的纸盆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次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感觉不到,所以大喇叭发出的声音不是次声波,故B错误;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误;
D、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A。
10.小明在参加学校运动会,他参加100m赛跑的成绩是12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如果终点的裁判员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裁判员计时就计________0.29s。(填“多了”或“少了”)
【答案】8.3;少了。
【解析】(1)他的平均速度:v==≈8.3m/s;
(2)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
所以少的时间为t==≈0.29s。
故答案为8.3;少了。
11.学校音乐课上,同学们齐声合唱《歌唱祖国》。同学们的歌声是声带_______产生的,歌声是通过____传播到音乐老师的耳朵里的。
【答案】(1)振动;(2)空气。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唱歌时,人的声带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朵里的。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物理学角度看,诗中的 “钟声”是由于钟的__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到人的耳朵。
【答案】.振动;空气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诗中的 “钟声”是由于钟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诗中的 “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的。
1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力敲桌子发出声响时,桌子却几乎不动。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或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或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也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闹钟声会逐渐减弱。
[5]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闹钟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4.如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________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
(3)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同时通过推理可知:________不能传声。
【答案】(1)减小
(2)增大
(3)介质;真空
解答:(1)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减小。(2)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由于声音传播的介质增多,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增大。(3)由于介质(空气)逐渐减少,故声音逐渐减小。如果完全没有空气了,将会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分析:(1)将真空罩中的空气抽出,声音减小;(2)传播声音的空气增多,声音的响度变大;(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5.一辆火车以3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驶向一座高山,在山前某处鸣笛,火车鸣笛后2s司机听到回声,则司机鸣笛时距离上有多远?
【答案】.解:
汽车行驶的速度:
v1=30m/s,
由v= 可得,
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30m/s×2s=6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2s=680m,
设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
s= (s1+s2)= ×(60m+680m)=370m.
答:汽车鸣笛时距离山有370m.
分析:利用 s1=v1t 和 s2=v2t ,再根据s、 s1、s2、之间的关系 2s=s1+s2 , 代入已知量,求出 汽车鸣笛时距离山有多远.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的产生实验验证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常见的实验验证有:
(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
(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
(3)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
(4)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5)说话时,用手按住声带,感受声带的振动;
(6)音箱发声时,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
(7)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声音的传播实验验证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
(1)把发声体(闹钟等)放在密闭容器中,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气,可以发现声音逐渐减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2)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
(3)在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太空是真空),宇航员与地面通话靠的是电磁波(无线电)。
★知识点三: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即学即练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吉他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C. 音乐一定不会成为噪声;D. 振幅大小决定音调的高低
2. 如下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关于编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 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
C. 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 通过钟声能判断钟否破损,只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3.小明家购置了一台超声波洗碗机。餐具放进洗碗机水槽中,超声波穿过水对餐具内外表面、狭缝等部位进行有效清洗,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只能在水中传播
C.传播速度是3×108m/s D.不能传递能量
4."五四"青年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歌咏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合唱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合唱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将音箱音量调大改变了合唱声的音色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有关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
B. 编钟发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 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不同,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吹奏长笛时,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B.同一乐器,弹奏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色就不同;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比水中传播快;
D.上课时,听到窗外嘈杂的噪声后关上窗户,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8.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9.为增强居民对新冠病毒的科学防护意识,社区工作人员用大喇叭在小区内播放疫情防护知识。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10.小明在参加学校运动会,他参加100m赛跑的成绩是12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如果终点的裁判员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裁判员计时就计________0.29s。(填“多了”或“少了”)
11.学校音乐课上,同学们齐声合唱《歌唱祖国》。同学们的歌声是声带_______产生的,歌声是通过____传播到音乐老师的耳朵里的。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物理学角度看,诗中的 “钟声”是由于钟的__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到人的耳朵。
1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力敲桌子发出声响时,桌子却几乎不动。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
14.如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________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
(3)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同时通过推理可知:________不能传声。
15.一辆火车以3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驶向一座高山,在山前某处鸣笛,火车鸣笛后2s司机听到回声,则司机鸣笛时距离上有多远?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钟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钟不再振动
D.听到闹钟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钟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答案】:A
【解析】: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正确,错误。
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 敲击水瓶琴
D.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答案】 D
解答: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可以产生声音,A不符合题意;
B.响铃的闹钟能产生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没听到声音,B不符合题意;
C.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C不符合题意;
D.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故正确。
4.年我国将实现航天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航天员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 D.月球上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答案】:C
【解析】: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漫步的航天员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故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
5.林红同学在一根注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一下,小月同学将耳朵贴在铁管另一端,能听到三次敲打声。声音按先后顺序到达人耳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空气、水、铁管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铁管、水、空气
【答案】:D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D.分辨琵琶和小提琴的声音主要依靠响度
【答案】B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故B正确;
C.“轻声细语”指的是说话的声音小,是降低声音的响度,不是降低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D.音色是声音的特有品质,用于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分辨琵琶和小提琴的声音主要依靠音色,故D错误。
故选B。
7.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回声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B.“余音绕梁”说明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和“隔墙有耳”说明了固体能传声
D.“气球的破裂声”“笛声”和“雷声”都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答案】:D
8.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如图所示,俊俊同学能听到同桌同学轻扣桌面的声音,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答案】信息;固体。
【解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图中的俊俊同学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面传过来的,说明固体能传声。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物理学角度看,诗中的 “钟声”是由于钟的__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到人的耳朵。
【答案】振动;空气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诗中的 “钟声”是由于钟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诗中的 “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的。
10.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产生;传播
解答:人能听到声音有三个环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进入人耳。盗贼盗铃时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只是阻止了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并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分析:阻止声音的产生,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止声音的传播,是从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
11.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产生的;我们能听见鼓声是通过 传播的.
【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这是一种放大的思想——即将不易观察的鼓面的振动转化为小纸团的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我们能听到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据此可知答案为:振动;空气.
12.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世界里,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在下列4个选项(①空气;②水;③钢铁 ④真空。)中,不能传声的有________(选填序号);在相同的介质条件下,假设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1 , 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2 , 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v1________ v2(选填“>”“=”或“<”)。
【答案】振动;④;=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与次声波只是振动频率不同,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13.小明在参加学校运动会,他参加100m赛跑的成绩是12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如果终点的裁判员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裁判员计时就计________0.29s。(填“多了”或“少了”)
【答案】8.3;少了。
【解析】(1)他的平均速度:v==≈8.3m/s;
(2)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
所以少的时间为t==≈0.29s。
故答案为8.3;少了。
1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力敲桌子发出声响时,桌子却几乎不动。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或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或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也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闹钟声会逐渐减弱。
[5]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闹钟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5.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为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若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被探测仪接收,求暗礁与船之间的距离。
【答案】:声音从探测船到暗礁的时间:
,
由可知,
暗礁与船之间的距离。
16.某人站在铁路旁,看见远处的铁路检修工人用小铁锤向铁轨敲了一下,他贴近铁轨,过了一会儿听见了两次敲击声。若两次声音间隔为,该人离敲击处,求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答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由题意知,先听到的是从铁轨中传来的声音,后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设在铁轨中声速为,传播时间为,在空气中声速为,传播时间为,则有;
由于,所以。
【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两次听到声音的时间差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