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二章声现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课后巩固练习)
1.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不要喧哗,是要求同学们说话时响度小些;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闻其声识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的速度较大
2.纺纱工人工作时戴着防噪声的耳罩(如图所示),这是为了( )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B.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闻其声便知其人”判断的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音调
4.“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
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
5.如图所示的做法中,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是( )
A.高架路旁的隔声板 B.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C.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6.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D.通过监测减弱噪声
7.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声措施的是( )。
A B C D
A. 摩托车的消声器; B. 城市道路的隔声板;
C.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D. 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
8.为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大气污染 B.减小噪声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9.下列关于声和电磁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汽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D. WiFi无线信号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②“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③医生用“B超”观察身体是否有结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特性;
④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⑤池州中心城区4月30日实施“禁鞭令”,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⑥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定能听到声音。
A.①③;B.②③⑤;C.②⑤;D.②⑤⑥
11.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 可以传声;右图所示的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从 方面控制噪声的。
12.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小孔,可以改变笛子发声的________;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13.
(1)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a和图b进行对比,图________响度较大。
(2)如甲图,是某道路噪声监测器,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___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3)乙图是马路上常见的标志,此标志是从________减少噪声污染。
14.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
(1)实验材料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
(2)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
15.夜间,同学们已经进入梦乡,可宿舍附近的舞厅又响起一阵阵乐曲声,几个同学被吵醒后,一个起身关上窗户,一个用被子蒙住了头,另一个起身到舞厅交涉,要求将音量放小,这三位同学各采取了什么方法减弱噪声?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二章声现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备课讲义)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噪声危害与控制
1.噪声:广义上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对人们正常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噪声的产生:物体无规则振动。如图所示
3.噪声的防治途径:防治噪声从三方面入手:一、防止噪声的产生;二、阻断噪声的传播;三、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4.噪声防治方法
(1)防止噪声的产生:就是让产生噪声的声源不振动或者振动发出的声源无法传播出去。如给摩托车排气筒加装消声器等(如图所示)。
(2)阻断噪声的传播:就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隔离或吸收声波,阻断噪声进入人们所在的环境。如城市道路两旁加装隔音板等(如图所示)。
(3)阻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佩戴防护装置,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耳塞)等。(如图所示)。
5.噪声的控制
噪声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在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的今天,人们对噪声污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噪声治理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此,有关噪声危害和控制的试题出现的频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噪声危害和控制方面的试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控制噪声和对噪声的认识两个方面。
噪声的防治与控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声源处控制或减弱噪声;二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三是在接收处(人耳)控制或减弱噪声接收。尤其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传播出现的概率更大。在生活中多积累噪声防治的实例多理解噪声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噪声的强弱与危害
1.噪声的强弱用分贝(dB)表示。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影响到说话;90dB以上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人们会感到不适。下图为分贝与人们感受关系。
2.噪声的危害:在噪声环境中,人们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会引起头疼、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更高的噪声环境,会发生鼓膜出血、双耳失聪等症状。
即学即练
1.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声措施的是( )。
A B C D
A. 摩托车的消声器; B. 城市道路的隔声板;
C.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D. 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
【答案】D。
【解析】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是监测噪声的响度,并不能减弱噪声,所以不是直接控制噪声的措施,故D 选项符合题意;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城市道路的隔声板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工人用的防噪声耳罩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控制噪声。
2.窗外飘来《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波可以在空气、地面和真空中传播;
B. 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所以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
C. 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D. 响度越大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
【答案】B。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噪声能影响人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污染,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 空气是声音的一种传播介质,次声波是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低,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C错误;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响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3.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声;
B.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
C.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D.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优美的音乐一定不属于噪声
【答案】C。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能传递信息,故C正确;
D.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优美的音乐可能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B. 图乙: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响度大小;
C 图丙:医生用B超查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图丁:防噪声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
【答案】A。
【解析】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运动员在水中能听到音乐,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故A正确;
B.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改变琴声的音调,故B错误;
C.医生用B超查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A。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C.根据响度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D.“禁鸣喇叭“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
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
B.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
D.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
【答案】B。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是由于罩内仍有少量空气,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B正确;
C、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7.“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
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
【答案】C
【详解】
减弱噪声主要有三种途径,从人耳处、传播过程中、声源处减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直接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C。
8.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D.通过监测减弱噪声
【答案】A
【详解】
禁止鸣笛是禁止声源振动发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防止噪声产生,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9.为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大气污染 B.减小噪声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答案】B
【详解】
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分别是在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0.生活中经常需要控制噪声,以下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场员工佩戴耳罩 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
C.道路两旁栽行道树 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
【答案】C
【解析】
A.佩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道路两旁栽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海巡船配备有一种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答案】B
【解析】
A.声波能传递能量,故声波具有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强声设备发出的是警示音、语音等声波,是可闻声波,不是次声波,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防止声音进入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中,“禁止鸣笛”指的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 乙中,我们可以接收到信号塔发出的信号,是因为电磁波存在的缘故;
C. 丙中,扬声器播放声音时,它面前的蜡烛的火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 丁中,人可以听出声音是由钢琴发出的,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 B。
【解析】A.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
B.信号塔发出的信号是以电磁波为载体的,B符合题意;
C.蜡烛的火焰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C不符合题意;
D.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区分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音色的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②“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③医生用“B超”观察身体是否有结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特性;
④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⑤池州中心城区4月30日实施“禁鞭令”,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⑥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定能听到声音。
A.①③;B.②③⑤;C.②⑤;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①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温度不同,速度不同;故①错误;
②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②正确;
③用B超诊病,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③正确。
④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④错误;
⑤“禁鞭”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⑤正确;
⑥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所以物体振动时,人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⑥错误。
故②③⑤正确;故答案为B。
14.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D.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阻断噪声传播
【答案】C。
【解析】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错误;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B错误;
C、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故C正确。
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5.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 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 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D. 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答案】B。
【解析】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都是阻断了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 、D 选项不符合题意;学校附近禁止鸣笛,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故B 选项符合题意;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是在接收环节减弱噪声,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二章声现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备课讲义)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噪声危害与控制
1.噪声:广义上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对人们正常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噪声的产生:物体无规则振动。如图所示
3.噪声的防治途径:防治噪声从三方面入手:一、防止噪声的产生;二、阻断噪声的传播;三、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4.噪声防治方法
(1)防止噪声的产生:就是让产生噪声的声源不振动或者振动发出的声源无法传播出去。如给摩托车排气筒加装消声器等(如图所示)。
(2)阻断噪声的传播:就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隔离或吸收声波,阻断噪声进入人们所在的环境。如城市道路两旁加装隔音板等(如图所示)。
(3)阻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佩戴防护装置,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耳塞)等。(如图所示)。
5.噪声的控制
噪声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在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的今天,人们对噪声污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噪声治理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此,有关噪声危害和控制的试题出现的频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噪声危害和控制方面的试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控制噪声和对噪声的认识两个方面。
噪声的防治与控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声源处控制或减弱噪声;二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三是在接收处(人耳)控制或减弱噪声接收。尤其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传播出现的概率更大。在生活中多积累噪声防治的实例多理解噪声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噪声的强弱与危害
1.噪声的强弱用分贝(dB)表示。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影响到说话;90dB以上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人们会感到不适。下图为分贝与人们感受关系。
2.噪声的危害:在噪声环境中,人们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会引起头疼、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更高的噪声环境,会发生鼓膜出血、双耳失聪等症状。
即学即练
1.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声措施的是( )。
A B C D
A. 摩托车的消声器; B. 城市道路的隔声板;
C.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D. 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
2.窗外飘来《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波可以在空气、地面和真空中传播;
B. 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所以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
C. 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D. 响度越大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
3.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声;
B.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
C.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D.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优美的音乐一定不属于噪声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B. 图乙: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响度大小;
C 图丙:医生用B超查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图丁:防噪声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C.根据响度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D.“禁鸣喇叭“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6.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
B.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
D.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
7.“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
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
8.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D.通过监测减弱噪声
9.为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大气污染 B.减小噪声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10.生活中经常需要控制噪声,以下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场员工佩戴耳罩 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
C.道路两旁栽行道树 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
11.海巡船配备有一种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12.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中,“禁止鸣笛”指的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 乙中,我们可以接收到信号塔发出的信号,是因为电磁波存在的缘故;
C. 丙中,扬声器播放声音时,它面前的蜡烛的火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 丁中,人可以听出声音是由钢琴发出的,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②“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③医生用“B超”观察身体是否有结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特性;
④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⑤池州中心城区4月30日实施“禁鞭令”,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⑥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定能听到声音。
A.①③;B.②③⑤;C.②⑤;D.②⑤⑥
14.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D.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阻断噪声传播
15.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 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 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D. 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二章声现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课后巩固练习)
1.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不要喧哗,是要求同学们说话时响度小些;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闻其声识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的速度较大
【答案】A。
【解析】A、教室内不要喧哗,是要求同学们说话的响度放低些。故A正确;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错误;
D、用超声波能清洗眼镜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2.纺纱工人工作时戴着防噪声的耳罩(如图所示),这是为了( )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答案】C
【解析】
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减弱传入入耳的噪声,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故选C.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B.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闻其声便知其人”判断的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音调
【答案】B。
【解析】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汽车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B。
4.“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
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
【答案】C
【详解】
减弱噪声主要有三种途径,从人耳处、传播过程中、声源处减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直接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C。
5.如图所示的做法中,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是( )
A.高架路旁的隔声板 B.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C.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答案】A
【解析】
A.高架路旁的隔声板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工人戴防噪声耳罩能在人耳处有效地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对减弱噪声没有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能在声源处有效地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D.通过监测减弱噪声
【答案】A
【详解】
禁止鸣笛是禁止声源振动发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防止噪声产生,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7.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声措施的是( )。
A B C D
A. 摩托车的消声器; B. 城市道路的隔声板;
C.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D. 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
【答案】D。
【解析】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是监测噪声的响度,并不能减弱噪声,所以不是直接控制噪声的措施,故D 选项符合题意;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城市道路的隔声板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工人用的防噪声耳罩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控制噪声。
8.为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大气污染 B.减小噪声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答案】B
【详解】
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分别是在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列关于声和电磁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汽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D. WiFi无线信号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答案】D。
【解析】A、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我们要想听到声音,则必须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A错误;
B、汽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不同乐器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故C错误;
D、WiFi 无线信号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D正确。
故选:D。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②“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③医生用“B超”观察身体是否有结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特性;
④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⑤池州中心城区4月30日实施“禁鞭令”,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⑥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定能听到声音。
A.①③;B.②③⑤;C.②⑤;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①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温度不同,速度不同;故①错误;
②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②正确;
③用B超诊病,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③正确。
④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④错误;
⑤“禁鞭”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⑤正确;
⑥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所以物体振动时,人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⑥错误。
故②③⑤正确;故答案为B。
11.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 可以传声;右图所示的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从 方面控制噪声的。
【答案】固体、防治噪声产生。
【解析】甲图中的男孩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的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12.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小孔,可以改变笛子发声的________;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答案】(1)音调;(2)90。
【解析】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笛孔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之间人们较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13.
(1)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a和图b进行对比,图________响度较大。
(2)如甲图,是某道路噪声监测器,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___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3)乙图是马路上常见的标志,此标志是从________减少噪声污染。
【答案】(1)d;a
(2)响度;增大
(3)声源处
解答:(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结合声音的波形图可知,d图中的波形没有规律,声音杂乱无章是噪声的波形图;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ab两图中,a的振幅较大,b的振幅小,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A的响度大。(2)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其原理是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若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其噪声变强,所以噪声监测器的数字将会变大。(3)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1)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把波形有规律的称为乐音,波形没有规律的称为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声音都成为噪声;
(2)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物体的振动幅度、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都会影响声音的响度。
(3)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14.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
(1)实验材料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
(2)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
【答案】(1)机械闹钟
(2)B
(3)泡沫塑料、衣服、锡箔纸
解答:(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
(2)A、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方案不适合;B、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
(3)人听不到声音的位置与电子音乐器的距离为L泡沫<L衣服<L锡箔纸 , 泡沫塑料的距离最短,说明隔音效果最好;锡箔纸的距离最长,说明隔音效果最差,因此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泡沫塑料、衣服、锡箔纸.
分析: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泡沫塑料的距离最短,说明隔音效果最好;锡箔纸的距离最长,说明隔音效果最差.
15.夜间,同学们已经进入梦乡,可宿舍附近的舞厅又响起一阵阵乐曲声,几个同学被吵醒后,一个起身关上窗户,一个用被子蒙住了头,另一个起身到舞厅交涉,要求将音量放小,这三位同学各采取了什么方法减弱噪声?
【答案】 关窗户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用被子蒙住头的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到舞厅交涉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解答:关窗户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用被子蒙住头的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到舞厅交涉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