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电荷(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1 电荷(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02 18:1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电 荷
高一物理 吕利军
阅读课本1-5,完成导学案P1 必备知识,10分钟
演示:起电盘实验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知道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2.经历观察静电感应现象的过程,知道三种起电方式。
  3.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会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一、认识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与丝绸摩擦过得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
与毛皮摩擦过得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物体带电的准确含义
正负电荷数不等,所以显示正电或负电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式被称为摩擦起电。
思考: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带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时,一些束缚能力弱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2、接触起电:
规律: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先中和再平分
接触后
再分开
+Q
+Q
接触后
再分开
+Q
-7Q
-3Q
-3Q
 Q
 Q
实质:自由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二、起电方式
3、感应起电: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近异远同
二、起电方式

【注意】
使固体带电,无论哪种方式,转移的都是电子,正电荷不能发生转移
三、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量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2)符号:Q
(3)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4)正负: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2、 共同点: 三种起电方式起电的本质都不是创造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发生转移
3、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一: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三、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
1.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单位: 库仑(SI制),简称库,符号C
2. 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 最小的电荷量叫元电荷.
3. 元电荷 e = 1.60×10 -19C
4. 电子的比荷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是e的整数倍,
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
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由密立根测得
C/kg
练习:
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创造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

2.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2.4×10-19C B.-6.4×10-20C   C.-1.9×10-19C  D.4.0×10-17C
D
3.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者质子
B.元电荷是指的 电荷量
C.电荷量很小的电荷就是元电荷
D.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D
4.如图所示,两个互相接触的导体A和B不带电,现将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三者均有绝缘支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B均不带电
B.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
C.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
但正、负电荷不一定等量
D.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
【解析】AB.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后,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B带上等量异种电荷,若先将C移走,A、B上的电荷发生中和,此时再把A、B分开,A、B均不带电,AB错误; CD.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C错误,D正确。故选D。
D
一、电荷
1.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
2.电荷之间作用规律
三、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四、几个基本概念
元电荷
比荷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3.感应起电
五、课堂小结
物理之美 在于千变万化
物理之魅力 万变不离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