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7课 安塞腰鼓
主备人:王宝勇 复备人:范连镇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2.《安塞腰鼓》 这篇课文以铿锵的语言,激荡的句式,急促的节奏,在那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这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能激发学生对民族魂魄的礼赞,对人生力量的思考。同时,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让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的:腰鼓的知识,西北民风民俗
2.学生想知道的:这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能激发学生对民族魂魄的礼赞,对人生力量的思考。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本课的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让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教学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 2、想象 3、研讨
【教学媒体】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字词,感知场面,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 导入本课
(导语: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那它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请看图片)
播放课件1:(图片配文字):腰鼓:①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②一种民间舞蹈,腰间挂着腰鼓,一边敲鼓一边敲打(《现代汉语词典》,1581页)
2、学习新课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2:(播放腰鼓舞的片段,创设情境。)
2、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大声朗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交流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大声朗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或默读,或朗读,教师有意点拨,让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请学生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讨论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白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析语言,试写场面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后词语
二、1、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3:(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要求: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2)、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比如,哪些句子你觉得好或不好?哪些段落你觉得好或不好?你手中还有更精彩的文段吗?读给大家听听。
(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2、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投影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投放。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活动:学生们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看到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
3、作业设计
A层:练习册作业
B层:创新支点: 阅读忆明珠的《说到音乐》,回答问题。
说到音乐
忆明珠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命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①。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能了②,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
……
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1.第一段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
2.给第一段中两个加粗的“了”字分别注上拼音。
3.解释第二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贪夫廉,懦夫立”。
4.细读原文,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信天游”具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抗日歌曲”具有激昂、催人奋进的旋律。“江南丝竹”具有什么样的旋律?请你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5.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个字以内。(简评思想内容)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 (节选自《爱江山更爱美人》)
(简评语言特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节选自《真心英雄》)
6.作者在谈到当今音乐的现状后,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参考答案: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或“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了”le;“了”liǎo。
3.使贪婪的人廉洁自律,使懦弱的人自强不息。
4.“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悠扬,令人陶醉的旋律。
5.消极颓废,不思进取。一语双关,比喻贴切。
6.无论同意作者的观点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4、板书:
17、安塞腰鼓
刘成章
舞前:沉稳而安静
舞中: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勃发
舞后:出奇的寂静
(仲宫中心中学 王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