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
课题:《竹影》
单位:柳埠一中
主备人:杨玉华 复备:宗西涛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2011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011语文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2、课文分析:《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是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并可以在文中寻找描写竹子的语言,对竹子形象进行初步概括。对于本课的生字词:惬意、弥漫、参差包罗 、 口头禅等学生比较熟悉,可以通过工具书认识并掌握这些字词。撇 蘸、幽暗等,在书写及字形上难度较大,应多加注意,需要老师加以点拨。
2.学生想知道的: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并练习景物写作。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通过查阅字典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初步体会文中描写景物的语言。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寻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没有问题,但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难度较大,应让他们多读多说多练习。同时借助活泼有趣的语文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以下词语:撇 蘸水 幽暗 惬意 疏密 包罗 朱砂 口头禅 参差不齐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式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学生自己预习,老师出示预习提纲。
【自主学习】
给下列画加点字注音:
撇( ) 蘸水( ) 惬意 ( ) 幽暗( )
朱砂( ) 横幅( ) 水门汀( ) 疏密( )
口头禅( ) 参差不齐( )( )
2.解释下列词语:
惬意: 参差不齐:
【合作探究】
1、搜集带“影”的成语和诗句。
2、作者简介。
3、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从文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5、文章的最后,“我”回到堂前,看到吴昌硕描的墨竹,为什么觉得更有意味呢?
6、搜集写“竹”的诗句。
【自我检测】
1.《竹影》一文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现代画家、散文家。
2.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试举一、二例。
第二课时
一、猜谜导入: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大家说出带“影”的成语。
带“影”的诗句。
船影、云影、山影、月影,作为诗歌的意象,流传千古,那么“竹影”在丰子恺的笔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艺术享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猜谜、成语、诗句,这样的导课显得有点长,可是我觉得“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多用点时间不能算浪费。)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老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语: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明理由。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五、品味赏析,难点突破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味呢?
六、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国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小结:
大声朗读——韵律美;
圈点勾画——词句的精妙;
理解内容——深刻内涵;
谋篇布局——巧妙构思……
总之,要想提高欣赏语言文字美的能力,就要多读,多悟。
七、延伸积累:(创新支点)
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1、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2、“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李苦禅
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
4、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八、小结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九、作业
B层:积累1、带“影”的成语、诗句。
2、写“竹”的诗句。
A层:“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18.竹影 丰子恺
描竹影——引出艺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