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 《小石潭记》(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下 《小石潭记》(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05 22:2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在人类文明的旅程中,你将领略瑰丽多姿的大千世界、丰富细腻的心理路程。让你感悟生命、关注社会、陶冶性情。这一单元都是以山水游记为主体的古代散文,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也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在这些游记中你可以饱览秀美宜人的自然风光,当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启迪你加倍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针对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设定的目标,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
单位:柳埠中学
【课标与教材分析】
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的学生阅读应: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针对此要求的教学思路:对基于这样的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在积累词语、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一个“美”字,进行美文美教,引导学生去寻找课文的美点,从而感受美。
2、《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中保持了柳宗元游记的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文章先写所看之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对古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章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悟。
2.学生想知道的: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有了一定的基础,疏通文意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小石潭记》石篇优秀的文言散文。古文的散文教学应从朗读和品析入手,从读和品中指导学生欣赏美,感悟情。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根据课下注释基本明白课文大意
4.对学困生的关注:八年级学生思想比较成熟,求知欲强,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由于本文生疏词语较多,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课文的正确朗读背诵以及大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尤、许、怡然、俶尔、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悄幢、清”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利用注释疏通文意;在品析文章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品析中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在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凄凉孤寂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 (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出示预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音乐)。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
2.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变换顺序交代清楚,常常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心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这样写成的的游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3.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 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 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8.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9. 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创新支点: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各组出代表讲解,老师小结)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掌握重点句的释义。
2.目标检测:B层作业:1—4题
A层作业:5—10题
板书设计:
26、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预习提纲
1.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 《 》的第四篇。
②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举例: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尝试以学生自读的方式,去疏通文本文本,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这样处理是因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读准大部分内容。
在个别地方如“下见小潭”“参差(cenci)披拂”,我只是点了一下,学生就知道了。然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自己的参悟能够大部分读懂文本。在课堂上,学生只对“曰恕己,曰奉壹”有点误读,其他的都可通过参悟或引导自己解决。从这里可见,本文选入八年级语文下册,难度是中等的,正好适于对学生进行读译的自学训练。
只要给学生时间,贴近学生思维引导,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的。
(主备人 王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