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课题:敬畏自然
【课标与教材分析】
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的学生阅读应: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科技类文章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敬畏自然》 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处于初二下学期,已经学习过记叙文与说明文文体,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2.学生想知道的:掌握学习文艺性科学作品的一般方法。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生字、疏通文意。
4.对学困生的关注:多提醒、多提问,提高其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 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3. 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
3.理解本文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4.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爱护自然。
2.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1. 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
2. 学习和理解本文中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明确其表达作用
3. 揣摩和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1.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 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3. 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图片,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2. 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1、 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2、 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用了这么一段话来导入新课──记得有一天下班时,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当时我正在马路边,看到路边的自行车都被吹倒在地,有几家路边小店的玻璃窗子都被狂风吹到地上,摔得粉碎,而路上行人都四处寻找避风的地方,找不到躲避处的人都站在路上,用手护着头,一动都不敢动,当时我的心里就产生一种想法: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大自然要是发怒,我们又有什么力量来与自然抗衡呢?所以我们不应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应该对之心存感激和敬畏。其实,这样的想法不仅仅是我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严春友先生就在他的文章《敬畏自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作了一次生动的阐释,从而告诉我们应怎样对待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由此导入新课《敬畏自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蓬(péng)蒿(hāo) 咫(zhǐ)尺(chǐ) 狼(láng)藉(jí) 呐(nà)喊(hǎn) 相(xiāng)形(xíng)见(jiàn)绌(chù) 精(jīng)巧(qiǎo)绝(jué)伦(lún) 美(měi)味(wèi)佳(jiā)肴(yáo) 鲲(kūn)鹏(péng) 混(hùn)淆(xiáo)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3、掌握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性散文特点: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彩。
三、通读(整体感知文本)
学生朗读课文后,完成如下问题:
1.解题:题目的内涵是什么?“敬”是什么意思,“畏”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的口号,蕴含作者什么情感?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2、(创新支点)以小组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课文:评读、竞赛读、配乐朗读
3.提问: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本文的核心议题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别发言明确自己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本人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入手,重点谈到了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掌握字词与文学常识。
2、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析读(分析课文的结构)
让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四个问题
1. 作者认为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 为什么用这种态度?
3.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4. 作者是如何表达出他的这种观点的?
(1) 小组讨论后,明确他们的看法,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1. (1)征服自然,不自量力
2 (2-10)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 (11)敬畏自然
明确:1-5自然段重在讨论人类为什么要“敬畏自然”,第6自然段,作者开始讲“怎么做”,一直到第10自然段,作者从三个角度来讲的:一是,从态度的角度—平等;二是,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三是,从行动的角度—爱护。
(2) 让学生找出文章运用的修辞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让他们说说所用修辞的好处,特别强调掉“反问”这种修辞。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创新支点)品读与评读
品读-----品出作品内涵
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
1.“敬畏自然”这种观点与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有无区别?
2.“敬畏自然”非否意味着在自然面前我们无所作为?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既领悟作者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发他们科学问题的理性思考,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
评读---评文章的写法-
如何看待本文是“议论性散文”的说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明确:本文属科学文艺作品,作者针对社会的某种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强调科学理性、更强调感情、价值取向和文学属性。
四、拓展迁移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七、课堂练习
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
八、【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否定征服 暗含敬畏
阐明理由 应该敬畏
得出结论 怎样敬畏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了以下一些相关的问题:
1、从哪几方面理解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并不值得骄傲?
2、怎样理解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3、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是怎样的?
4、找出文中的反问句,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因为这些些问题,使学生在读课文时有了方向,在朗读一遍之后,又让学生迅速浏览进行勾划,学生的阅读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11.《敬畏自然》预习提纲
一、自主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
鲲( )鹏 斥鴳( ) 蓬蒿( )
狼藉 ( ) 相形见绌 ( ) 美味佳肴( )
呐( )喊 沾沾( )自喜 咫( )尺
2、根据意义写词语
①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
②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
③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 ( )
④美味的饭菜。( )
⑤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 )
二、学习 研讨
1、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分别给每个自然段标上段序,边读边画出关键性语句。再读课文一遍,然后回答下边的问题
2、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谁与谁的关系,作者否定了“征服自然 ”的口号,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3、题目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4、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摘录一句你圈划的哲理名句,写出你的赏析,与同学分享。
四、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主备人 王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