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0单元第67讲战争与文化交锋课件(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0单元第67讲战争与文化交锋课件(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5 22: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三十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时空坐标?
第67讲 战争与文化交锋
目标定位·明考向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主干梳理·理思路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掌握亚历山大远征、蒙古西征、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的史实,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战争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客观上的进步作用 2.从“唯物史观”角度全面理解欧洲的文化侵略 3.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关系,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 1.古代:亚历山大远征破坏性和希腊化并存;蒙古西征东西交流和民族迁徙并存
2.近代:美洲独立差异大、战争具有双重性、文化重构近代化、外来传统交融
3.现代:世界大战正义赢、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殖民体系终瓦解、民族文化多样性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1)概况:率军历经10年征战,征服了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小亚细亚 
印度河流域 
(2)破坏性
①____________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
②__________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
③________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
④在________,大量当地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
希腊城邦 
腓尼基 
波斯 
 中亚 
(3)希腊化
①在________,他自称法老之子。
②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
(4)“希腊化世界”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埃及 
托勒密埃及 
塞琉古王国 
马其顿王国 
[拓展]亚历山大“希腊化”的实质
亚历山大在埃及和波斯的措施,目的在于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增强文化认同,进而巩固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2.希腊化时代
①亚历山大城、__________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②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安条克 
③文学、科学的发展
文学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____________》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科学 欧几里得编写的《____________》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________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荷马史诗 
几何原本 
消化 
3.西亚、北非文化: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拓展]“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1)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2)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3)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4)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过程
顺序 概况
第一次西征 1218年,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____________
第二次西征 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__________、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第三次西征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__________
黑海北岸 
俄罗斯 
德国 
匈牙利 
巴尔干半岛 
巴格达 
2.影响
(1)对政治版图来说:____________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2)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
(3)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四大汗国 
东西方的交流 
[拓展]全面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的影响
(1)进步性,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的互相了解;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2)破坏性,使得被征服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口大量死亡。
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洲文化。
①特征: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________特征。
②评价:“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____________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多元 
种族歧视 
(2)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的发展。
①原因:独立战争的推动;1787年联邦宪法的颁布;联邦制共和国的建立。
②表现: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发展种植园经济、继续实行奴隶制。
③评价:发展__________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种植园 
2.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2)表现
①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__________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拉丁舞 
(3)发展
①19世纪上半叶,除海地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独立后的西属拉丁美洲和葡属巴西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③战争也促成了战后__________独裁权力的形成。
(4)特点:多元性非常明显。
考迪罗 
〔概念阐释〕
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都以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为主体,发展了文化的多元性特征;都有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庞大帝国,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3)拿破仑的压迫,引起欧洲各地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
2.主要内容: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诉求。
3.表现
(1)对俄国
①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②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2)对波兰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发动了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对德意志
①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
2.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概况: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文化的多样性。
(1)中国
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印度
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③印度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④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埃及
①埃及独立后实行______________。
②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君主立宪制 
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高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____________的思想进一步传播。
(3)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____________产生重要影响。
民族独立 
殖民帝国 
2.表现
(1)亚洲
①中国:____________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越南:胡志明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③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2)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
3.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冲击了以欧洲为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世界____________开始解体。
五四运动 
殖民体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___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民族民主 
2.表现
(1)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
(3)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
(1)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世界____________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殖民体系 
[拓展]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1.同亚洲、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相比,非洲独立运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几十年中就摧垮了殖民主义者经营了几个世纪的殖民体系。
2.没有出现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3.取得独立的斗争方式多样,有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也有通过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的。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概况:
(1)印度文化
①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民族主义 
②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________信仰的多样性。
④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宗教 
(2)新加坡和韩国
①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________文化的精华。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儒家 
(3)埃及
①具有非洲特点的__________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②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
阿拉伯 
考点探究·释难点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双重影响
[史料一]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抢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抢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 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
——摘编自[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等
主题 
[史料二]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 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1]史料一中,法国学者是如何评价亚历山大远征的?
[提示1]评价:亚历山大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希腊和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问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做简要评价。
[提示2]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同时扫荡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后期的对外战争则带有明显的侵略和争霸性质,因此最后失败。
[史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不仅使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也使一些政治家考虑建立一个能够保障和平从而保护列强利益的国际组织。战争击毁了许多限制妇女的条款,1919年超过30岁的英国妇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选举权,裤子成为可以接受的妇女服装;裙角也骤然上升。
——摘编自[美]布赖恩·莱瓦
克等《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史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不仅使西方世界笼罩在一片“世纪末”的悲凉气氛之中,同时也使本来对学习西方文化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一些中国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
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问题3]根据史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别对西方和中国的文化重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3] 对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出现了悲观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潮,推动了国际联盟的成立和女性角色及性别文化的剧变等。
对中国: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进行反思,重新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加快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拓展]
两次世界大战对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出现了 20 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5.二战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地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涨。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2·山东菏泽)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他们)很少能自给自足——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
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
B.蒙古贵族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C.蒙古帝国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
D.蒙古的对外征服阻碍科技文化交流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蒙古以草原畜牧业为经济基础,不能自给自足,又加之需要长期维持强大军事实力应对其他部族侵略,需要对农耕地区进行掠夺,以获得必需物资,所以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故A项错误;草原游牧生活的专业化和单一化特点,使生产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因此蒙古鼓励商业发展并对科技文化交流持包容态度,故B、D两项错误。
2.(2021·重庆实验中学)“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里亚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由此说明 (  )
A.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
D.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D 
[解析] 亚历山大(我)通过东征和征服万里,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时代,表明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故选D项;和平往来与东征等不符,A项错误;文明衰落与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不符,B项错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C项错误。
3.(2021·辽宁)20世纪60年代,非洲很多国家刚获得独立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做了调查,非洲学生很少有机会读到本国的历史、地理,也接触不到科学和技术的知识,他们读的是欧洲的历史,特别是一度称霸欧洲的欧洲名人的历史。在法属非洲,书本告诉他们,他们的祖先是高卢人,有着一双蓝色的眼睛,并详尽叙述了拿破仑的一生。这一现象 (  )
A.反映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
B.说明非洲缺乏民族文化土壤
C.根源于欧洲对非洲的殖民扩张
D.表明欧非文化交流成果明显
C 
[解析] 20世纪60年代,非洲很多国家的学生还读不到本国的历史、地理,接触不到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只能读欧洲的历史,接受欧化教育,其根源在于欧洲对非洲的殖民扩张,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非洲缺乏民族文化土壤,B项错误;欧非文化交流成果明显与“法属非洲,书本告诉他们,他们的祖先是高卢人,有着一双蓝色的眼睛”等不符,D项错误。
4.(2021·重庆南开中学)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  )
A.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B.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一味逃避
C.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D.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士人开始抛弃传统观念,承认西方文化的先进,学习“夷狄”之“长技”,甚至蜂拥出洋游学等,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C项正确;近代中西文明并未平等对话,排除A项;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一味逃避与“降节学习”“蜂拥出洋游学”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排除D项。
5.(2022·山东潍坊)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而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
A.完全摆脱宗主国影响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D.独立过程中留有隐患
C 
[解析] 材料“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体现的是受历史因素影响,这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C项正确;从语言上来看,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并未完全摆脱宗主国的影响,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  )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C 
[解析] 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并结合世界史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的历史,但不能说明其历史悠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非洲传统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