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二十三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时空坐标?
第60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目标定位·明考向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主干梳理·理思路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古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角度学习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演变历程 3.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角度概括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4.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角度学习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村落、集镇、城市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城市体制改革、环境污染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____________的演变。
(2)村落的出现
①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②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
地面筑屋
③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④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拓展]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具有保守性,这是由中国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决定的;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2.集镇的出现
(1)兴起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________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________。
商人
集镇
(2)中国古代的集镇
①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________目的而设的。
②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③元朝: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______________。
④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军事
工商业集镇
3.城市的产生
(1)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____________、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西方古代的城市
①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________。
军事防御
城市
②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特别提示]古希腊、古罗马的民居风格
1.古希腊、古罗马民居风格的差异
(1)古罗马住宅中自由、因地制宜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让人感到更多的活力气息,以及一点点不成熟感。古希腊住宅中则体现出更理智、更规整、更宁静、更质朴的特点。
(2)古希腊住宅中的等级身份、等级制度体现的较少,而古罗马住宅呈现出较多的身份等级。
(3)古希腊基本没有出现多层住宅,而古罗马后期出现了较多的多层公寓式住宅。
2.古希腊、古罗马民居差异的原因
(1)经济:古希腊的农业文明起源较早,古罗马民居起源于游牧经济。
(2)政治: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古罗马帝国长期存在。
(3)精神:古希腊人是崇高精神的创造者和思想深刻的理想主义者,而古罗马人由于长期征服,逐渐形成了以粗犷豪放和阳刚血气为美德的尚武精神。
(3)中国古代的城市
①布局:主要分为__________、手工业区和商业区、__________。
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________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____________、诸侯都邑、卿大夫的________,各有定制。
宫殿区
居民区
宫殿
天子王城
采邑
[特别提示]集镇与城市区别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生活、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集镇一般是指建制市镇以外的地方商业中心,既无行政上的含意,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民居的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的民居
①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②特点
建筑材料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和木材
布局 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埃及的民居
①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____________。
②特点: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________。
(4)中国古代的民居
①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先秦以来: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________制度。
③明朝:____________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木材修建
柱廊
礼仪
砖木结构
[拓展]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1.中国古代的民居深受儒家封建礼制思想的影响。
2.中国古代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3.中国古代的民居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4.中国古代的民居绝大多数是因地而建、因势而成。
5.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5)古希腊罗马民居: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____________;4世纪时,多是______________。
(6)古代北美的民居
①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②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从事耕作,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集体住宅
复合式公寓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演进
1.世界
(1)工业革命以来
①工业生产逐渐向________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____________展开;1851 年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城市
工业革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特别提示]近代城市与中古城市的区别
近代欧洲城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以工业化为核心。中古城市是农耕经济的产物,以商业交换为核心。
2.中国
(1)近代中国
①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有些城市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②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拓展]推动16—18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新航路开辟;海外贸易发达;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扩展;工场手工业发展;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运输变革等。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1)19 世纪50 年代,美国人发明了________。
(2)19 世纪70 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20 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
电梯
2.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
(2)仓储式商场、________、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
(4)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
超市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____________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排水系统
(2)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
(3)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4)19 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________问世。
(5)20 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__________、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伦敦
多样化
3.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1)近代中国
①特点: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____________。
②成就:1864 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很不平衡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
(1)________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林立的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
(2)____________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3)汽车尾气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空气
生活用水
2.贫富矛盾: 19 世纪,城市中的工人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
考点探究·释难点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
[史料一]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主题
[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提示1]发展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主要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
[史料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问题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兴起和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提示2]兴起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史料三]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问题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
[提示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城市化的含义、积极影响及其问题
1.含义: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 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问题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19·浙江高考·4)“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各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C
[解析] 草市是指农村集市,属于国内贸易,不是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草市迎江货”说明一般集中于水运发达的地区,材料中说明草市在国内水运方面的作用明显,材料中草市上的征税说明草市逐渐演变为地方性商业中心,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9·天津卷·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B
[解析] 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B项。由材料可知,原来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C项;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D项。
3.(2019·江苏卷·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C
[解析] 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