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第二十一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时空坐标?
第58讲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目标定位·明考向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主干梳理·理思路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在掌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确立的史实基础上,认识生产力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从“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角度,结合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史实,体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结合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理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特点 4.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角度,结合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耕作工具
灌钢法
工业革命
机器大生产
工厂制度
现代科学技术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种类: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石器时代工具: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增加了________。
3.青铜农具
(1)原因:人类逐渐掌握了____________技术。
(2)出现地区:最早出现在________、北非地区。
(3)局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磨制
青铜冶炼
西亚
4.铁制农具
(1)发明和传播:公元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了________技术。
(2)优点: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3)中国铁制农具:________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________法制作的农具。
冶铁
战国
灌钢
〔概念阐释〕
传统农业:从夏至春秋之前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生产工具、生产结构等方面仍然保留了它所由脱胎的原始农业的某些痕迹。农具的种类和性质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但开始了金属农具排斥和代替石、骨、蚌和木质农具的漫长过程。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本时期的农具,无论在质料、形制、品类和使用的动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有革命意义的重大突破。
唐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宋代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臻于成熟。
5.灌溉工具
(1)概况: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________,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唐代出现了________,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6.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________来喂马。
翻车
筒车
马槽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中国
①约 3 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________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③汉朝: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___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④元朝以后:__________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古代西方:出现纺纱用的纺车。
骨针
提花机
纺织机
2.陶瓷业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3.金属冶炼工具
(1)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2)许多地区采取________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铸造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
(1)原因:随着____________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2)代表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__________劳作日渐普及。
铁犁牛耕
家庭式
[拓展]家庭式劳作生产模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做出了一定贡献。
②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③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消极影响
①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
②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体现出了其具有脆弱性。
③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也体现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________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代表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集中
坞堡
[拓展]中古时期欧洲庄园的特点
(1)土地构成: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经营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土地被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部分。农奴份地的所有权归封建主,农奴的子弟在继承份地时要向封建主缴纳继承金。
(2)劳作方式: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作,并在庄园上修建仓库、马厩等,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
(3)劳动分配方式: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1)经营形式:手工业家庭与官营、民营作坊。
(2)特点:往往是手工业者____________,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世代传承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
①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拓展]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区别
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与封建手工作坊除了在技术、组织规模与分工方面不同之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封建手工作坊内部是封建的师徒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是以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代替封建剥削关系。
②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③特点: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改良蒸汽机
(2)工厂制度
①背景:________的出现。
②特点
时间 实行倒班制
规章 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原料 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工厂
③影响:____________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工厂制度
[拓展]工厂制度的特点
1.生产资料集中使用;
2.雇佣工人集中劳动;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4.分工细致协作高效;
5.使用机器流水生产;
6.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7.注重产品市场销售;
8.生产社会化程度高。
(3)近代中国的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①产生: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________________、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初步发展: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江南制造总局
张謇
范旭东
〔概念阐释〕
何谓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革命性的变化:①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②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③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总之进入机器时代、工厂时代、蒸汽时代。
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①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②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________,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新城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①工业革命中英国的____________、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②欧美国家形成了______________,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①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____________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②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人工运河
水陆运输网
农业机械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①原因:工厂制度及____________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②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蒸汽机车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①原因:____________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表现
机器生产
英国等西方国家 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中国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①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②结果: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______________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马克思主义
[拓展]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对比项 时间 开始标志 领先国家 影响
第一次 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 “珍妮机” 英国 “蒸汽时代”工厂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电力广 泛使用 美国、 德国 “电气时代”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计算机出现:________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2)网络
①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
②互联网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目前已遍布全球。
(3)人工智能: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1946
2.空间技术
(1)开始: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发展: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百余种运载火箭,先后发射成功大量航天器,在太空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3.海洋技术
(1)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2)中国: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 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概念阐释〕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含义
(1)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2)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3)信息革命:信息革命指由于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以互联网的普及与全球化为重要标志。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__________的巨大飞跃,也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
2.人们的____________产生了巨大变革,影响了经济增长模式与管理方式。
3.促使____________结构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从业者大幅度减少,第三产业的从业者大量增加。
生产力
劳作方式
社会阶层
4.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
(1)网络和智能手机在工作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____________。
(3)全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上超越时空界限,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
通信交流
〔概念阐释〕
全媒体
“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融合接收(三屏合一)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4)新科技革命促进了人们________的变化,航天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__________”,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方便了人类交流,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思维
地球村
考点探究·释难点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史料一]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乡人口统计表
——荻茨《英国经济史》
主题
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16世纪 337.5万 112.5万
19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800万左右
[问题1]史料一反映了英国城乡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工业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变化: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影响: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史料二]19世纪下半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技术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与英国开展经济竞争,工人运动也日益激烈。1870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进行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问题2]根据史料二,指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背景有哪些?有何特点?
[提示2]背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的要求;工人运动的发展。特点:通过立法方式发展教育;政府干预。
[史料三]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问题3]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根据史料三,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提示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拓展]辩证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角度 内容
积极 影响 (1)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增大
(3)阶级关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
(4)工业城市兴起,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5)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
角度 内容
积极 影响 (6)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7)家庭规模缩小,生活内容丰富
(8)教育普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高
(9)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
消极 影响 (1)社会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的差距加大
(2)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3)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1·山西长治)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
A.铁器促进小农生产方式确立
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小农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C
[解析] 材料方面体现了社会对农业技术变革的重视,另一方面呈现了铁农具在各地推广的现象,均可佐证汉代小农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C项正确;小农生产方式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铁农具的推广促进了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黄河流域,排除B项;铁器在各地被发现,不足以说明冶铁技术普及全国,也有可能是铁器的区域交流,排除D项。
2.(2020·浙江高考·3)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 )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解析] 该冶铁供风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故选C项;战国时期还没有发明水排,排除A项;西汉时期还没有发明水排,排除B项;元代水排早已发明,排除D项。
C
3.(2021·福建三明期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科学技术带来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使西方社会已经沦为人完全被社会总体控制的一个异化的社会。该论断 ( )
A.批判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揭示科学技术进步的双重效应
C.强调西方社会人类自身的异化
D.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
B
[解析] 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科学技术增加物质财富同时也使得人被异化,这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排除A项;人类的异化是科学技术导致的,而非自身发生,排除C项;D项与题干主旨脱节,排除。
4.(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B
[解析] 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5.(2018·海南高考·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通过提取信息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该题设置的情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出现的大众休闲文化,考查的知识点是工业革命与城市化问题,属于教材主干知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人口的集中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城市大众休闲文化在 20 世纪后半期兴起。这种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也正是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显著发展的直接反映。故A项正确;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差距是始终存在的,不可能得到消除,故可排除 B 项;工业化的启动开始于 18 世纪后半期, 而城市大众休闲文化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 19 世纪后半期,因此C 项与材料反映的历史时空不符;在 19 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并不存在相应的福利保障,只是在二战后,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才开始确立,因此D项亦可排除。
6.(2017·天津高考·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A
[解析] 据图片信息可知,每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技与生产未紧密结合,排除B项;C、D两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