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二十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模块总结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线索一:大约1万年前的中国,伴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并形成了北方旱田粟麦农业区和南方水田稻作农业区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明清时期,随着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改变了中国的食物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农业发展,食物储备和食品生产也向现代化发展。
线索二:古代形成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等世界五大农业区,在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多在大陆内部或相邻地区进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食物物种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业革命后,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食物的生产、储备实现了现代化。但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问题仍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
〔拓展深化〕
一、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1.基本特征
(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3)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2.意义
(1)原始农业出现后,人们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
(2)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3)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贫富分化和阶级产生,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
总之,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
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欧洲具有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
2.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4.结果具有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5.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三、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
4.农业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科技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