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模块总结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模块总结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6 16:4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六单元 法律与教化
模块总结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线索一:中国古代最早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线索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古时期在罗马法基础上,形成日耳曼法和英国普通法。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形成以英美为中心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国为中心的“大陆法系”。同时,基督教宗教伦理与教化在欧美社会具有重要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拓展深化〕
一、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 特点 指导思想 内容
汉代 “引礼入法” ——法律儒家化的发端 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指导思想 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
时期 特点 指导思想 内容
三国两晋南 北朝 “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发展 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 “伦理纲常”入律、等级特权入律、“死刑复奏”原则
时期 特点 指导思想 内容
唐代 “礼法合一” ——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 在立法上,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到宽简稳定,重惩“十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等级特权制度;发展了“矜老恤幼”原则;发展“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为“同居相隐不为罪”,扩大了相隐免罪的范围
时期 特点 指导思想 内容
宋元 明清 “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继续发展 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进社会道德教化 道德教化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二、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因、特点、意义
1.原因
(1)吸收历史的教训。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2.特点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和根本任务。
(3)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
(4)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
3.意义
(1)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
(2)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比较项 古代中国法制 古代罗马法
法律观念 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 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法律地位 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 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法律结构 民刑不分,以刑为主 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比较项 古代中国法制 古代罗马法
法律内容 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
法学家 地位 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
历史影响 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中华法系 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
(1)强调依法统治,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方法。
(2)强调法律自治,即法律与道德和宗教等相分离。
(3)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形式的平等,反对旨在追求结果平等或限制实际不平等的措施。
(4)坚持法律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反对特别法律。认为无论是维护特权的立法,还是给予某些特殊社会群体如弱势群体的特别关照或救助,都是对法治的破坏。
(5)主张司法独立,强调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反对掺入具有价值意向的道义原则等。
(6)维护个人自由,坚持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区分,维护私人空间。以使个人不受政府,团体或他人的非法干预。
(7)主张法律的稳定性,反对朝令夕改。坚持法律的公开性和明确性。反对以秘密法律不教而诛,反对制定模棱两可的法律并随意解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