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七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51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目标定位·明考向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主干梳理·理思路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的这一过程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外交制度的建立等史实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近代以来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____________,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13世纪,________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法律文件必须使用法语撰写,________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世俗权力
英语
法语
〔概念阐释〕
民族主义、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一种热爱和忠诚,对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的追求和理想。
民族国家:近代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3.民族意识的觉醒
(1)背景:______________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2)表现:个人忠诚于________;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
(3)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独立主权的____________,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法国大革命
国家
民族国家
〔图解历史〕
专制王权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1)奠基: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________________》,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战争与和平法
(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①确立:1648年,《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签订。
②内容:确立国际关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____________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
集体制裁
〔概念阐释〕
国际法
指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指国家在它们相互间交往的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习惯规则和条约规则的总和,或者是指现代文明国家认为在与其他国家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对它们具有约束力的特定行为规则的总和。
[特别提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它第一次确定了国家享有主权,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并对国际行为加以约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提出主权原则,条约必须遵守,对违反者施以集体处罚,具有重要意义。它使这些规则真正以“法”的形式出现,并以此影响、规范着国际社会。
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双重标准
[拓展]近代国际法形成于欧洲的原因
(1)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2)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众多民族与主权国家的建立。
(3)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各国的联系与交往加强。
(4)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打破了神学观念。
(5)格劳秀斯提出国家主权学说,奠定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原因: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满足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
(2)结果:在派遣常驻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影响: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____________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
和平方式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苏俄提出_________ _______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联盟的成立;签订《非战公约》等。
不兼并不
赔偿
[拓展]国际联盟作用和局限
①作用
a.为维护世界和平起过一定的作用。
b.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为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②局限
a.国际联盟建立在凡尔赛体系之上,为英法所操纵。
b.苏、美等大国长期没有加入,缺乏权威性和普遍性。
(2)概况:因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及“____________”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非战公约》也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全体一致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1945年6月,签署《______________》;国际法院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2)概况: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涉及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
(3)评价: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仍有很多局限性,如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__________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威胁世界和平。
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
考点探究·释难点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法的发展
[史料一]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主题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的主张,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意义。
[提示1]主张: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意义:由此建立的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做出有益探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史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带有殖民主义意识的“文明国家和野蛮国家”叙事逐渐淡出,但是“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或者法律国家与不守法或法外国家的叙事突现出来。……新近西方国际法学说的趋势试图将国际法的调整范围从国与国关系渗透到所谓不合西方自由民主标准的国家内部,从而为干涉打开口子。……国际法在“西方与世界”关系的框架下,就是一部自身与外部世界对立的历史,也是用自己的“国际法”规训外部世界的历史。
……内部与外部的二元对立,其用以规范西方世界内部的国际法和西方国家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国际法并不是一致的,这正是人们经常批评的西方国际法理论和外交实践中的双重标准问题,其不啻为西方与世界共处的一个文化障碍。……观察国际法在西方国家内部的演变,可以发现国际法为现实政治和实用主义所干扰……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于谁有足够的实力来解释国际法。
——摘编自苏长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
国际法理论体系的思索》
[问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国际法的特点。
[提示2]具有西方中心主义特征:对待西方和非西方国家采取双重标准(或西方内部与外部的二元对立);干涉他国内政;受到现实政治和实用主义的干扰(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拓展]
一、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发展历程 表现 原因
奠基人—— 格劳秀斯 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各国纷争加剧
奠基之作——《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调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618—1648年,欧洲发生了长达三十年的混战
发展历程 表现 原因
大国协调原则——维也纳体系 建立了大国协调,并以军事手段维持的原则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
否定战争 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国际法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
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还签订了《非战公约》 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发展历程 表现 原因
二战后国际组织——联合国 《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二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
新时代 新发展 国际法的领域扩大,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一系列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发展历程 表现 原因
国际法的发展历程的特点 (1)国际法的适用主体不断扩大,由主权国家发展为争取独立的民族和其他国际组织,从欧洲扩展到世界。 (2)国际法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从单一的政治内容发展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门类、涉及细化分支的庞大的体系。 (3)国际法实施以国际组织为保障,以“大国一致”为原则,确立处理国际关系的诸多原则和方法。 (4)在演讲过程中废弃不合理部分,丰富部分内容,增加新分支。
二、影响近代国际法的原因
1.近代资产阶级运动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近代局部战争不断使国际法承认国家有战争权。
3.学者研究对国际法有巨大推动。
4.国家间关系的矛盾影响国际法内容。
三、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表现
1.禁止侵略战争和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3.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显著扩大。
4.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5.国际法新的分支和部门一个接一个出现。
6.各国合作的领域日益扩展。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16·天津高考·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A
[解析] 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问题上,中国政府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但反对大国干预,希望海湾国家通过和平方式,自行或借助联合国的帮助解决危机,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有悖于中国力主和平解决国际危机的一贯立场,因而中国对其投了弃权票,故A项正确;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否决权有反对安理会决议的权利,中国投了弃权票,不能体现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B项错误;中国虽然投了弃权票,但如果其他安理会成员国多数同意的情况下,决议是可以通过执行的,联合国的军事行动是依照安理会决议进行的,不是违背大国一致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安理会以军事干预方式解决地区争端,并没有提及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故D项错误。
2.(2021·广东二模)近代以来,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是竖条的,如法国、意大利、爱尔兰。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则是横条的,如德国和俄国。大多数国家的国旗不得不与敌对政权的国旗展开竞争。近代欧洲诸国的国旗 ( )
A.凸显了各国民族特色
B.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需要
C.深受近代艺术的影响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B
[解析] 题干材料中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旗有“竖条”的也有“横条”的;另一方面是各国“国旗展开竞争”。再结合“近代以来”可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激发了各国对国家的象征——国旗的热衷,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国旗图案有的横条,有的竖条,反映不出民族特色,A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国旗图案及横竖条不一,看不出深受近代艺术的影响,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也推动了国旗的发展,D项属于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3.(2021·河南汤阴)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不同文明对话的决议,将2001年确定为“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同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五十六届联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文明间进行对话的相关决议,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这些决议反映了 ( )
A.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B.世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C.各国间的政治冲突不断加剧
D.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
[解析] 20世纪末,联合国大会连续通过关于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的活动和决议,反映了世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B项正确;联合国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的决议不能说明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动荡不安”,A项错误;联合国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的努力不能说明各国间的“政治冲突不断加剧”,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项错误。
4.(2022·日照)在联合国的框架中,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这一设计 ( )
A.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
B.不利于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主权与利益
C.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D.削弱了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A
[解析] 材料“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的这一设计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有助于五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故A项正确;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重视保护弱小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故B项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故C项不符合题意;联合国强调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5.(2022·重庆巴蜀中学)在《联合国宪章》中不仅明确提出“重申基本人权,……以及男女与大小国平等权利之信念”,而且强调了“发展国际以尊重人民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由此,“民族自决”第一次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则。这一法则的提出 ( )
A.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推动战后政治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实现了国际政治关系平等的美好愿景
D.促成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不断发展壮大
A
[解析] “民族自决”原则有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因此这一法则的提出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故答案为A项;二战后没有形成政治多极化格局,排除B项;二战后没有形成国际政治关系平等,排除C项;《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6月26日在旧金山会议上签署,二战此时即将结束,“促成”一词说法有误,排除D项。
6.(2021·青岛)198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三十八届国际教育会议,包括中国、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了各国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成人教育等国家教育的全局性课题。材料表明联合国 ( )
A.推动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B.保障各国公民受教育权利
C.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D.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组织召开国际教育会议,讨论各国教育的发展状况,这可以推动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保障各国公民受教育权利”的说法过于宽泛,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教育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问题,不是科技问题,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