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第46讲课时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第46讲课时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6 16: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五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空坐标?
第46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1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目标定位·明考向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主干梳理·理思路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 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从历史解释角度立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上计制、刺史制度、科举制度、唐宋的御史、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考核监察制度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____________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时期:举荐或依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官位世袭 
(2)察举制
①形成:汉武帝时期。
②含义:察举制先考察而后推举。
③影响: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3)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②开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
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概念阐释〕
豪强,是东汉社会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它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实力,占有大量的土地;政治上控制朝政,把持地方行政机关;控制了文化和舆论,掌握着意识形态上的解释权;甚至还以隐蔽的方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④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____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中央集权 
2.官员管理
(1)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
(2)刺史制度:汉武帝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
[拓展]九品中正制的评价
①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________地主势力上升。
(2)特点:________考试选拔人才。
(3)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
2.官员的考核
(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________为标准。
(2)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庶族 
分科 
才能 
[拓展]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
①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
②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
③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考核。
④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3.官员的监察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2)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
〔概念阐释〕
台谏合一:宋以前各朝台(御史)、谏(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台谏合一之端。谏官并不单任谏职,也常纠举弹劾大臣;御史台御史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二者虽各有侧重,但事权常常相混,故并称台谏。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
(1)元朝: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
(2)明清
①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②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③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
2.官员的考核
(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________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官员的监察
(1)元朝:中央设__________,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______________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京察 
御史台 
六科给事中 
考点探究·释难点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史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132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主题 
[问题1]据史料一,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提示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
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史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於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问题2]史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依据史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提示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史料三]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问题3]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试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提示3]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了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
[拓展]
1.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⑥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
2.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积 极 性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 极 影 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1·通化)汉代的选官方式以察举制为主体,同时也包括辟除、征召、私人荐举、博士弟子课试、任子(凭借父兄而得官)、纳赀及其他多种选官方式。其中,辟除是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须分两步进行:先辟为掾属(佐治的官吏);然后再由掾属升转。据此可知,汉代 (  )
A.依靠血缘选官已被抛弃 B.中央丧失官员选任权力
C.官僚体制存在一定隐患 D.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C 
[解析] 汉代官吏选拔方式多样,这一方面会扩大统治基础,另一方面也会形成官员结党问题,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相矛盾,“任子”等体现了血缘选官,排除A项;中央并未丧失选任官员的权力,排除B项;德、才是汉代选官的主要标准,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
2.(2018·全国Ⅲ卷高考·25)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 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D项错误。
B 
3.(2021·安徽)有学者说,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剔除了官僚政治中难以掌握与制衡的、与皇权离心对抗的贵族政治因素,造就了一批批忠君臣僚。据此可知,科举制 (  )
A.导致古代贵族政治走向终结
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独立发展
C.改变了官僚集团的构成要素
D.迎合了封建皇权专制的需求
D 
[解析] 材料信息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剔除了与皇权离心对抗的贵族政治因素,造就了一批批忠君臣僚。据此可知,科举制加强了专制皇权,D项正确;古代贵族政治走向终结的说法欠妥,排除A项;在秦朝,官僚政治已经独立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官僚集团构成要素的变化,排除C项。
4.(2022·山东潍坊)北宋中期,欧阳修、司马光曾经就省试录取名额分配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缪滥”。这反映了 (  )
A.科举制难以实现公平 B.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冲击
C.双方政治观点的分歧 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 
[解析] 据题意可知,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司马光和欧阳修就地区差异问题存在分歧,这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教育文化发展超过北方,导致南北矛盾出现,所以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冲击,B项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公平,排除A项;C项反映的不是题意的本质,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D项。
5.(2022·湖北月考)宋朝之前,中国监察制度都是台谏分立的。台院御史的主要职权是监察百官的违法行为,打击贪污渎职;谏院谏官掌管规谏讽喻,监督君主。自宋朝开始,御史和谏官开始合一,都以弹劾官员为主。这一变化 (  )
A.形成了严密的监督体系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D.有利于加强皇权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之前,监察制度下的台谏分立,台院御史监察百官,谏院谏官监督君主,使大臣和君主都处在监察体系的监督之下;宋朝以后,御史和谏官开始合一,以弹劾官员为主,这一变化说明宋朝以后皇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皇帝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台谏合一,无法说明形成了严密的监督体系,排除A项;台谏合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财政支出扩大,无法体现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排除C项。
6.(2021·天水市一中)明朝时期,内阁首辅李东阳曾云:“今之仕也异于古,皆取之乎科目。舍科目则不得仕,仕亦不显。故凡称有志于天下者,不得不由此出焉。”据此可知,明代 (  )
A.内阁决策机制发生变化 B.文官地位空前提高
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异变 D.科举考试备受重视
D 
[解析] 根据“舍科目则不得仕,仕亦不显。故凡称有志于天下者,不得不由此出焉。”可得出其强调科举考试对于有识之士的前途至关重要,因此反映出科举考试备受重视,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排除A项;B项夸大了文官的地位,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异变,只涉及知识分子参加科举,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