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四单元 政治制度
模块总结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线索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发展演变的趋势:中枢权力机构经历了秦朝的三公九卿、西汉时期的中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中书省等变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的发展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变动较大。总的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线索2:西方民主政治建立的历程:(1)雅典民主制为后世民主制的建立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古罗马则是由共和制发展到帝制。(2)近代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近代代议制政治制度相继在西方国家建立,但是因为各国国情不同代议制的特点也不相同。
线索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创立了共和制,但是革命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共和制名存实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进行的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完善。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九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新的部署,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
线索4: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古代历史上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变法与改革;近代清政府为了学习西方进行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力求挽救统治危机;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等,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拓展深化〕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1.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的不断加强:秦朝以后历朝历代,通过分割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最终解决了这一矛盾。汉代的中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都着眼于削弱相权。明清分别设置了内阁和军机处,两者都不具有决策权,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地方权力的不断削弱、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汉代以来,中央通过分割地方军事、财政和司法权,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代以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3.思想控制的不断加强:加强思想控制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手段,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宋代以来,儒学进一步发展至理学阶段,将“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系起来,培养官民的忠君意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钳制了士人的思想。
4.官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官僚队伍是中央集权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中央政府通过垄断官僚选拔的权力来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是众多选官制度的成功代表。
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根源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根植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小农经济带有一定的分散性,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农耕经济也要求统一的国家承担起兴修水利、抵御外族入侵的责任。这些都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
(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
(2)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民族关系上,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作用
(1)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
(3)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北宋以后,消极方面日趋突出。到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 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四、英、美、法、德四国政体
项目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德国半专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 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世袭
国家元 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项目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德国半专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有无实权 无(统而不治) 有 有 有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 宰相
政府产 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 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项目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德国半专制君主立宪制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和内阁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 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帝国议会、联邦议会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时间 特征 核心内容 结果
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开始前 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时间 特征 核心内容 结果
1953年到1978年 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制,建立起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种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于开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时间 特征 核心内容 结果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时间 特征 核心内容 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 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1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 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