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模块总结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模块总结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6 17: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十二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模块总结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存
1.政治: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解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和平共处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和苏联也维持着和平共处的状态,国际局势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由大危机、大动荡到走向局部战争;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世界历史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2.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战后到经济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的稳定繁荣;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3.思想文化:凯恩斯主义理论流行;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发展。
〔拓展深化〕
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相同点
(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
(1)具体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新社会主义国家。
(2)战争目的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使世界人民面临生存问题。
(3)性质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总体上看是帝国主义战争。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4)结果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促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的因素
1.欧洲的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欧洲各国的衰落,而欧洲列强则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维护者,但在众多问题上(比如德国的赔款问题)不得不仰仗美国的支持,英法已经无力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这些运动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发展,动摇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也促进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3.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发了欧洲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推动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东西方的反帝统一战线,动摇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遭到压制,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度不满的德日意结成轴心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摧毁了该体系。
三、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
1.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成为开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
2.中国抗日战争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苏联的图谋,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南下”的兵力,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配合了盟国军队的作战。
3.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出兵缅甸,大大增强了盟军的实力,缓解了英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压力,为盟军在东南亚的反攻提供了条件。
4.中国的抗日战争为盟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确保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赢得了时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