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十二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空坐标?
第34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目标定位·明考向
考点探究·释难点
典例研析·立标杆
主干梳理·理思路
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基本特点 3.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美西战争;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同盟国”“协约国”;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性质——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____________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____________阶段。
(2)帝国主义列强____________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垄断组织
帝国主义
瓜分世界
(3)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4)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5)1914年6月28日,________________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拓展]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主要矛盾)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法德矛盾 (1)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2)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 —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2.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____________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战。
[思考]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提示]这场战争的目的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反映了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对外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世界霸权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________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大战进程
主要战线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西线(英法军队 德军)(决定性战场) (1)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 (2)9月,双方在__________激战,德军战败 (1)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__________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 (2)1916年,英德在__________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1917年,______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2)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
1914
马恩河
索姆河
日德兰
美国
主要战线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东线(德奥联军 俄军) —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 俄国在_______ _____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南线(奥军 俄军、塞军) 战局演变(总体态势) 德军战败,标志其“______ ____”破产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_________ _______的困境 同盟国走向失败
十月
革命
速决
战
东西两线
作战
(三)一战结束: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四)一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____________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_______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___________。
2.________的参战和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____________、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帝国主义
欧洲
民族觉醒
美国
俄国十月革命
反对战争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构成):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________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______________,与会各国缔结了以《_______ _______》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1919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
条约
(3)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______________》: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②华盛顿会议及《____________》: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4)影响
①积极:构成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局限:具有不稳定性,没有消除大国间的矛盾,反而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思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提示]帝国主义战争本身是非正义的战争;战后的《凡尔赛条约》等条约是战胜国单方面强加给战败国的条约;对山东问题及中国问题的处理不公正;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违背当事国初衷。
2.国际联盟
(1)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2)原则:形成决议“____________”。
(3)地位:国联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____________。
全体一致
国际组织
(4)影响
①积极: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局限:其实质是_________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___________的工具;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英、法
国际事务
考点探究·释难点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史料一]《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
第二十二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成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
主题
(二)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
[史料二]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苏]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
会议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
[史料三]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
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
[问题](1)据史料一,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2)据史料二,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3)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了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动机及“十四点原则”的影响。
[提示](1)是一战战胜国利益妥协的产物,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委任统治地的现状;减少了列强间的冲突,客观上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成为联合国托管制度的前身与基础。
(2)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具有不稳定性,没有消除大国间矛盾,是对战败国的掠夺;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否定观点,一战后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一战后建立的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等。
(3)实质动机是争夺世界霸权。顺应了民族平等和渴望和平的历史潮流,对20世纪的国际关系的演变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拓展]
1.全面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1)从出发点看: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
(2)从进步性看: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国际联盟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3)从局限性看:一方面,美国和苏俄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弱了国际联盟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国际联盟沦为了英法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凡尔赛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优势。
②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③具有反动性。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转让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给日本等,维持了殖民主义的统治秩序。
④具有不全面性。出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把苏俄排斥在外;出于分赃的目的,排斥德国。
(2)评价
①进步性: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西亚地区的矛盾,成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繁荣局面的基本前提。这种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来对国际关系进行整体安排的方式,相对于此前帝国主义的同盟竞争和军事对抗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局限性:由于没有公平原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旧有的矛盾,而且还滋生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该体系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0·山东高考·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 )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A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战争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实力,而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霸主,欧洲国际地位遭受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A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法德矛盾,排除B项;美国联邦制确立时间是在1787年,与库登霍夫—卡莱基的倡议提出时间相隔久远,而且“欧洲合众国”的构建模式不是联邦制模式,排除C项;国际联盟不仅仅包括欧洲国家,而且德国在1926年才加入国联,排除D项。
2.(2021·辽宁适应性考试)如图为1919年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的橄榄枝交给一只和平鸽。作者意在 ( )
A.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B.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
C.颂扬战后兴起的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
D.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
B
[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和平鸽明显无法衔起国际联盟这根橄榄枝,说明国际联盟无法传递和平的信号,即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故选B项,排除A项;该漫画中只有美国总统威尔逊一人,不能体现全球的反战与和平思潮,排除C项;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联,因此不可能通过国联称霸世界,排除D项。
3.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B
[解析] 材料的主旨意图并不是要公开德日矛盾激化,而是揭示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故A项错误;日本对德参战的理由都是借口,是为了掩盖其参战的意图,即侵略中国,争夺殖民利益,故B项正确;日本这些行为并不能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维护英日同盟利益只是一种借口,故C项错误;保护东亚和平也是一种借口,故D项错误。
4.下表是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B.世界贸易初步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明显失衡
D.美国取代英国正式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增长迅速,同传统的老牌强国英法等国在世界贸易上初步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材料仅涉及欧美主要国家的发展,排除;从数据来看,英、美、德、法等国的比重相差不大,C项排除;D项是在二战后,排除。
5.(2021·济宁)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据此可知《五国条约》 ( )
A.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B.大大提高了美国海军的影响力
C.有效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
D.严重冲击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A
[解析] 材料“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体现的是该条约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6.(2020·全国高考Ⅰ卷·46)
材料 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
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
[答案] (1)争执: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
(2)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解析] (1)争执:根据“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可知,争执的内容是英国反对法国提出的大叙利亚计划,法国则以武力相威胁。实质:根据英法争执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国争执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
(2)根据“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可知,威尔逊提出将大叙利亚计划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同时美国提出的“委任统治”实际上也暴露了美国妄图领导世界的野心,所谓“委任统治”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另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