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文档属性

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06 08:4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未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代意义,让学生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按照整体编排的需要,这篇课文在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语法把握不准,对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感到陌生。解决的方法之一是诵读,之二是积累文言词语,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学生第一课时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疏通基础知识、﹚→第二课时课堂展示﹙板演→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课堂巩固﹙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课下作业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忆一忆,复习导入(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二)、诵读感悟 导语:上节课后老师已经要求大家将自己积累的本课文言文基础知识分类做成课件。下面请分组展示你们积累的成果。 教师随机评价、点拨、归纳。 师范读 学生分组派代表展示成果 生自读、齐读 巩固并强化文言词汇积累。 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全文内容。
二、议一议,分析全文内容 (一)课件显示四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教师点拨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理解说辞的内容,分出说辞的层次,体会烛之武的辩才。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辩一辩,把握人物形象。 采用分组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能够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物。重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其他人物形象可以作为作业在课外完成。 小组分组辩论学生结合上面的讨论内容分析,自由发言,总结。 现学生主体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结一结,突破情感目标。 提出问题:今天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怎样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最大的利益? 学生各抒己见 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审美教育
五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本节课所探讨的内容,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三段文字。2、结合本节课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三。3、预习《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学生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并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坦言亡郑——以退为进 一、晋秦围郑 亡郑有害——先示其害 二、临危受命 舍郑有益——诱之以利 三、说退秦师 援引历史——晋不可信 四、晋师撤离 推测未来——晋无所厌 人物形象: 佚之狐慧眼识人才 郑伯勇于认错 烛之武艺高人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