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2 20:2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20 曹刿论战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
曹刿也叫曹沫,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齐鲁长勺之战。
重点
中考多次考查本篇文章
文章翻译黄色背景的是中考考过字词翻译的内容
灰色背景的是中考考过选择题
加下划线的句子为中考考过的句子翻译
齐与鲁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王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王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长 勺 之 战
背景链接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
词语古今异义的差别,逐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文章的精炼笔法与详略安排;学习本文运用中国传统
史家笔法,语言精练,剪裁的当,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左传》
“长于记事”的特点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感
受中国传统士人的这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国别体:
编年体:
纪传体:
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史记》
文体知识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16·甘肃天水市·真题】
背诵全文
(6)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2016·陕西·真题】
小信未孚
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望其旗靡
【2020·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真题】【202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真题】【2020·辽宁沈阳市·真题】
【2018·湖北鄂州市·真题】
(6)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 , , 。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曹刿在分析战胜齐军的原因时,指出:作战,靠的是勇气,要“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020·山东枣庄市·真题】
一鼓作气
② ,故克之。(《曹刿论战》)
【2019·山东菏泽市·真题】
彼竭我盈
2020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 ①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入见。问:“何以战?”
军队
攻打
指鲁庄公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参与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凭、靠
疏通文意
他的,代词
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回答
同“遍”,遍及,普遍
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祭品、玉和丝织品
虚报
实情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独自享有
介词,把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诉讼事件,案件
即使
(以)实情判断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击鼓进军
大败
驱车(追赶)
车轮轧出的痕迹
追赶、追击
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吧//连词,表修饰
介词,在
音节助词,不译
(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已经
原因,缘故
发语词,无实义
振作
第二次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倒下
战胜
击鼓
代词,指代他们
推测(估计)
语气助词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我看到他们车辙混乱,战旗倒掉,因此去追赶他们。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译文: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我看到他们车辙混乱,战旗倒掉,因此去追赶他们。”
出自本文的成语
彼竭我盈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文言词语积累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2019·吉林·真题】
一词多义
请 故 从
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故克之 所以
曹刿请见 请求 战则请从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跟随 民弗从也 服从

小信未孚 信用 必以信 实情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
②忠之属也
③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赐福
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必以信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古今异义
讨伐、攻打 砍伐
参与 指“隔开”或“中间”
目光短浅 言行粗俗,品格低下
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正义舍弃自己的 生命,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虚夸,夸大 增加
诚心 感情
实情 相信
诉讼事件 监狱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忠诚
第二次 再次,又
文言虚词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公与之乘:
公将驰之:
代词,指齐军
代词,他,指曹刿
助词“的”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何以战:
必以分人: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倒装句:何以战
省略句:
1)( )问曰:“何以战?”
2)(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必以( )分人。
4)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
曹刿
曹刿



(1)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墙壁)
B. 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C. 又何间焉(参与) 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 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2)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已而之细柳军 醉翁之意不在酒
B.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登轼而望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其乡人曰 必先苦其心志
【2021·山东枣庄市·真题】
(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营垒。
(2) A.之:到,往,动词/的,结构助词;B.以:凭借,介词/因为,连词;
C.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D.其:都是“他的,代词”;
A
D
【2018·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真题】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素 A. 则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遂 B. 遂用之 遂迷,不复得路
请 C. 战则请从 请从吏夜归
虽 D. 虽席地不容间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A.第一个“素”,白色的;第二个“素”,没有装饰的。
B.第一个“遂”,于是;第二个“遂”,却。
C.两个“请”都是“请让我”的意思。
D.第一个“虽”,即使;第二个“虽”,虽然。
C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 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 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以一战 ②以君之力
C. 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 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D
B
【2019·湖南衡阳市·真题】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A.①参与;②夹杂;
B.①类;②连接;
C.①请允许我;②请教;
D.①②所以。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A.①代词,代这件事;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B.①②凭借;
C.①在;②比;
D.①表承接;②表转折。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公将鼓之 蛮夷爱之
B. 必以信 宽大信人
C. 何以战 以其头为饮器
D.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募能使者
【2020·湖北鄂州市·真题】
(4).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之:音节助词,不译/之:代词,他,指张骞;B.信:守信/信:诚实;C.以:凭借/以:用;D.使:出使/使:出使。
D
请见
故事情节
请问
参战
释疑
结构层次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
第三段:写战后总结
第二段:写战争过程
梳理情节
第一段
战前准备
1.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他请见的原因;第二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双方、战争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十年春,齐师伐我”;恃强凌弱,侵略鲁国,这是非正义的战争。
3.曹刿为什么请见?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国并没有作战准备,仓促应战。曹刿身份卑微,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内容探究
“乡人”莫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对“齐师伐我”一事,曹刿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2019·吉林·真题】
【2016·湖北襄阳市·真题】
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可知(用原文作答)。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体现了曹刿什么性格?
作用:全文的中心句,贯穿全文,反衬曹刿的远谋。
性格:自信,表现对统治者的蔑视。
5.庄公仓促迎战、乡人阻止,说明了什么?
庄公和乡人目光短浅。乡人劝阻,反衬曹刿对国事关心和对时势深刻的洞察力,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7.曹刿对庄公作战条件的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说明了什么?
曹刿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上具有远见卓识,他认识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6.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庄公
曹刿
10.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
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9.“战则请从”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自然过渡到下文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
“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曹刿认为“何以战”的条件是什么?表现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第二段
战争过程
2.战争是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从“公与之乘”可看出。
3.表现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句子是: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1.给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概括交代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第二层写曹刿抓住攻击的时机进军,致使齐军大败。 第三层写曹刿抓住时机追击齐军。
4.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时,以写什么为主?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以写鲁方战术决策为主。
运用对比手法:“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正确。
第三段
战后总结
2.曹刿的解释有哪几层意思?
第一层解释攻击的原因。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第二层解释追击的原因。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由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看到敌人“辙乱” “旗靡”才追击。
1.“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庄公之“鄙”,不懂军事。
3.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话。
这两句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在此,曹刿所说的“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被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便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 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4、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 ”之时
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1)政治上取信于民。(2)精于谋略,知己知彼。(3)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2019·湖南衡阳市·真题】
曹刿论战的特点
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
【2018·内蒙古通辽市·真题】
【2020·湖北鄂州市·真题】
【甲】文中的曹刿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战则请从”(请战)。
(1)论战前准备:
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
问题探究
政治上:
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
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2.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远谋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
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
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
3、本文标题是“曹刿论战”,曹刿无疑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但文中庄公也是一个重要的形象,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
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就一无是处,我们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形象。
鲁庄公作为一名君王,资质平庸无奇,但他并非昏君。他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实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这反映了他政治见识的鄙陋。在战场上,他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但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后来在作战中他有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有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说明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4.如何评价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2016·甘肃天水市·真题】
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例如: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表明他体贴下属。
5.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本文叙事中源于历史材料,行文中又生动刻画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之战的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隐含在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断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 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以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突出的表现。
1.如何理解文章精到的取材、对比手法的运用?
写作手法
2.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文章围绕“论战”组织材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略写。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展现曹刿形象。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战前和战后
战争过程
【2016·甘肃天水市·真题】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三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的情状,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本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写作特色
本文通过写弱鲁战胜强齐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课堂小结
曹刿论战
论“何以战”:
参战指挥
论克敌之道
齐人三鼓而竭
进攻
观敌辙乱旗靡
把握战机
断狱以情——取信于民
追击
彼竭我盈
故克
辙乱旗靡
故逐
文章结构
2020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 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 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简要分析。
D. 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A
不是“人格卑鄙”,而是“见识浅陋”。
(4)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B. “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祭品,“持节”“揖”“拜”是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语。
C. 《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详加叙述,战前、战后则一笔带过,这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 《周亚夫军细柳》写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受阻,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的形象。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是略写,一笔带过;战前、战后却写得极为详尽,突出“论”这个重点 。
【2021·山东枣庄市·真题】
C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B
【2019·湖南衡阳市·真题】
C.有误,“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错误;在迎战齐师时,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