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九年级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九年级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06 12: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九年级语文 2012.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3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学校、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相对应的位置上;并用2B铅笔认真正确填涂考试号下方的数字。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jùn( ▲ )工 ②陶yě( ▲ ) ③不jì( ▲ )其数 ④xiāo( ▲ )声匿迹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瑶。把尘封的心胸敞开,让狭隘自私淡去;把自由的心灵放飞,让霍达宽容回归。这样,一个多恣多彩的世界就会在你的眼前层层打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潇洒快活地一路过去,鲜花的芳香就会在你的鼻边醉人地萦饶,华丽的彩蝶就会在你身边曼妙地起舞。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 (《陈涉世家》)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 ▲ 。 王之涣《 ▲ 》)
③ ▲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④ ▲ ,猿则百叫无绝。 ( ▲ 《与朱元思书》)
⑤ ▲ ,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⑥ ▲ ,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⑦蒹葭萋萋, ▲ 。所谓伊人, ▲ 。 (《蒹葭》)
⑧寡助之至, ▲ 。多助之至,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名著阅读。(5分)
下面一段话节选自《格列佛游记》,读后回答问题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讽刺小说家 ▲ 。(1分)
(2)联系选段前的情节,简述这位伟大的君王“对我说不尽地恭维”的原因。(2分)

(3)《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到达小人国、大人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一个男人邀请三个小男孩在雪地上玩一个游戏:“我待会儿站在雪地的那一边,等我发出信号后,你们就开始朝我跑来。谁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最直,谁就是这场比赛的胜利者,可以拿到奖品。”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小男孩从跨出的第一步开始,眼光就紧紧地盯着自己的双脚,以确保自己的脚印更直。第二个小男孩一直在左顾右盼,观察着同伴是如何做的。第三个小男孩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站在对面的男人,更确切地说是盯着他手中拿着的奖品,最终第三个小男孩赢得了这场比赛。
三个小男孩的行为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从三个小男孩如何跑的角度分析他们失败或成功的原因。
第一个小男孩: ▲ ▲
第二个小男孩: ▲ ▲
第三个小男孩: ▲ ▲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6--10题。(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2分)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后遂无问津者 风烟望五津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
D.闻之,欣然规往 辍耕之垄上
7.简要说说桃源中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2分)

8.渔人穿过山洞,眼前顿时一亮,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完成第10题。
赵田部吏赵奢①收租税,平原君②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③,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注释:①赵奢:赵国名将,早先为田部官吏。②平原君:赵惠文王的弟弟,名赵胜,任赵相,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③加兵:发兵入侵。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②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阅读《故乡》选段,完成11-13题。(9分)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着的闰土了。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海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来。
11.鲁迅对于人物的描写极为传神,寥寥几笔却传递着大量的信息。仔细品味选文中对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揣摩其中的内涵。(3分)

12.文中划线部分有两处省略号,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两者的异同。(3分)

13.“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一句中“终于”一词言简意赅,却包藏着闰土此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揣摩闰土当时丰富复杂的心理。(3分)
阅读《缓慢的力量》,完成14-17题。(8分)
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红作家麦家,颇有这样的风采。其长篇小说《解密》《暗算》,写了10年,一推出便震撼文坛。麦家曾说:“虽然我花了十年才写成一部作品,但相对于那些10年推出5部作品,到最后一部都流传不下来的人而言,我比他们更接近成功。”可见,缓慢是有力量的。
②缓慢而有力量,然此功难持。浮躁难耐,繁华撩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年,人们觉得惬然快意。对于慢,则不屑一顾,以为慢慢吞吞就是窝窝囊囊,慢了无人可识君。他们信奉流星一划也耀眼,尽管闪得快,逝得也快;喜好昙花一现也风流,尽管开得快,败得也快。所以,持缓慢功夫,不是另类,却须得有大境界、大志向、大耐性的人才做得到。
③“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写作就是“慢慢写”。舒立撰文回忆,这个“慢慢写”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落笔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打腹稿”,深思熟虑、构思妥当后才动笔;二是落笔时斟酌再三,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为了“图慢”,他特选择使用毛笔或蘸水笔写字,这样在写字时必须屡屡中断、频频蘸墨水才行。另外在字体上选择魏碑体,这种字的特点就是必须一笔一划地写,写得十分工整,很难写得快。由于这样“慢慢”地写,一天只写一两千字,但成功率几乎为百分之百,一遍就行,无需修改。他的手稿篇篇都是那样的整洁、干净,堪称艺术品。
④由此看来,快和慢是对立的统一。慢之力,在于目标如一,锲而不舍,滴水穿石,铁杵磨针;在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慢工出巧匠,慢工出细活”。清醒的慢,不是故意的耍懒蹭滑,不是天生的愚笨迟钝,而是审时度势,顺理成章。众皆狂热躁进,你能清醒头脑,慢下来,便能独树一帜;众皆追名逐利,你能守住心灵,慢下来,便有独到的风采。现代人不能像无头苍蝇,嗡嗡乱撞,应把不定;的思绪、焦虑的心情、复杂的生活,梳理好了再出发。清醒的慢,往往是快的起点。
⑤慢是执著、坚定和沉着。京剧《空城计》中,扫街的老军慢慢吞吞,抚琴的诸葛慢条斯理,慢的情调和气氛,弄得司马懿心中无底,直叫大军后退四十里。慢中乾坤大,慢中滋味长。人生需快也需慢,遇事“急急风”,“过把瘾就死”,人生岂不太潦草?该得慢时且得慢,从容、悠然、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慢有情调,慢有精彩。
⑥人生有快乐,也有“慢”乐。养些慢功夫和情趣,是人生应有之义。慢是一种厚重,积学储宝,厚积薄发。慢是一种品格,人沉酣,味醇厚,是精雕细刻的打磨打造。“慢”不是鼓励懒惰,不是倡导消极,不是拖延时间,不是降低效率,而是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在平衡里体会生活的意义。这样,和谐而舒适,进步得优雅,生活得惬意,有什么不好呢?
1 4.本文围绕“ ▲ ”这一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2分)
15.文章第①③段分别引述了麦家和老舍的写作经历和体会,这两部分内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16.根据第④段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证过程。(2分)
(1)由“快和慢是对立的统一”这一道理出发,阐明慢之力的关键所在以及“ ▲ ”的内涵;
(2)通过对比论证,告诉人们做到清醒的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呼应段首,得出“ ▲ ”这一结论。
17.从第⑥段看,人们对“慢功夫”有哪些误解?(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5分)
关山难越(龙应台)
(1)他念诗,用湘楚的古音悠扬吟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他考你背诵:……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2)他要你朗诵《陈情表》。他用浓重的衡山乡音吟一句,你用标准国语跟一句。念到“茕茕独立,形影相吊”,他长叹一声,说,“可怜可悯啊,真是可怜可悯啊。”
(3)时常,他会突然要你把那只鞋从抽屉里取出来给他。
(4)其实不是鞋,是布。布,剪成脚的形状,一层一层迭起来,一针一针缝进去,缝成一片厚厚的布鞋底。原来或许有什么花色已不可知,你看它只是一片褪色的洗白。太多次,他告诉你这“一只鞋底”的来历,你早已没兴趣。反正就是炮火已经打到什么江什么城了,火车已经不通了,他最后一次到衡山脚下去看他的母亲。临别时,在泥泞的黄土路上,他母亲塞了这只鞋底进他怀里,眼泪涟涟地说,“买不起布,攒下来的碎布只够缝一只鞋底。”“儿啊,你要穿着它回来。”
(5)他掏出手帕,坐在那藤椅里,开始擦眼泪,眼泪还是滴在那只灰白的布鞋底上。
(6)这种情形早已烙在你十二岁那年的记忆里。那时离那战争的恐慌、国家的分裂、生离和死别之大恸,才十四年。穿着布鞋回家看娘的念头,恐怕还很认真很强烈。
(7)他是不是很想跟你说话呢,在他命你取鞋的时候?突然又静默下来,是不是因为耆见你幼稚和不耐的眼神?
(8)白天,他穿着笔挺的呢料警官制服,英气勃勃地巡街。晚上,他独自坐在日式宿舍的榻榻米上,一边读报,一边听《四郎探母》,总是跟唱那几句:“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飞;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弦乐过门的时候,他就“得得了啷当”跟着哼伴奏,交迭的腿一晃一晃打着节拍。《四郎探母》,简直就是你整个成长的背景音乐,你熟习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但是你要等候四十年,才明白它的意思。
(9)会不会,当他母亲将鞋塞在他怀里的时候,他也是极其不耐的?会不会他也是过了数十年,白山黑水涉尽,无路可回头时,他也才蓦然明白过来?
(10)你要两个在异国生长的外孙去亲近爷爷,去讨爷爷欢心。两兄弟不情愿地说,“我们跟他没有话说啊。而且,他不太说话了。”是啊,确实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走路的步子慢亍,一向挺得直直的背脊有点儿驼了,话,越来越少。奇怪,他的失语,何时开始的?显然有一段时候了,你竟然没发现。
(11)你说,你们两个去比赛,谁的话题能让爷爷把话匣子打开,谁就赢。一百块。
(12)老大一连抛出几个题目,他都简单回地答,“嗯”。“好”。“不错”。
(13)你提示老大,“问他的家乡有什么。”“有……油茶,开白色的花,.油茶花。”“还有……蜥蜴。”他说,“灰色的,可是背上有一条蓝色,很鲜的蓝色条纹。”
(14)他又陷入沉默,不管孩子怎么挑逗。
(15)你对老二使了一个眼色,“问他小时候跟他妈怎么样。”
(16)“我妈妈?”他坐直,声音也亮了一点,“我告诉你们听啊——?’
(17)孩子们发现奏效了,瞅着你偷笑,脚在桌子底下你一脚我一脚,踹来踹去。
(18)“有一天,我从学校回家,下很大的雪——从学校回家要走两个小时山路。雪很白,把我眼睛刺花了,看不见。到家是又冷又饿,我的妈妈端给我一碗白米饭——”他站了起来,用身体及动作示意他和妈妈的位置。
(19)孩子们笑翻了,老大压低声音抗议:“不行,一百块要跟我分,妈妈帮你作弊的。”
(20)“我接过妈妈手里的饭碗,想要把碗放在桌子上,可是眼睛花了,没有想到,没放在桌上,‘空’的一声碗打到地上破掉了,饭也洒在地上了。”
(21)老二正要回踢哥哥,被哥哥严厉地‘嘘’了一声要他安静;爷爷正流着眼泪,哽咽地说:“我妈妈好伤心喔。她不知道我眼花,她以为我嫌没有菜,只有饭,以为我生气所以把碗打了。她自己一整天冻得手都是紫青色的,只能吃稀饭,干饭留给我吃,结果呢,我把惟一的一碗饭打在地上。她是抱头痛哭啊……”
(22)他泣不成声,说:“我对不起我妈—”
(23)孩子们张大眼睛看着你,不知所措。
(24)他慢慢坐回沙发,低头擦着眼角。你起身给他倒了一杯热开水,说,“爸爸,你教孙子们念诗好不好?”
(25)一阵奇怪的沉默之后,他突然说:“好啊,就教他们‘白日依山尽’吧!”
18.阅读第①—⑨段,概括出“他”对母亲强烈而执着的思念之情的具体表现。(3分)

19.文中“他”叙述了与母亲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2分)

20.文中第(16)段“我妈妈?”他坐直,声音也亮了一点,“我告诉你们听啊——”一句中加点的 “亮”换成“大”好不好?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出你的理由。(4分)

21.文中女儿提示两个孩子问“他”家乡与妈妈这一行为,与上文什么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请你说出女儿成年后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2.通读全文,文章题目“关山难越”的“难”具体体现在哪里?(3分)

第三部分(60分)
23.作文。(60分)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分享。美味可以分享,欢乐可以分享,幸福可以分享,经验也可以分享……生活因分享而充满温情。
请以“分享”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字数在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