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梯级强化月考
语文(二)
必修4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交卷时只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曲,作为一种韵文,向来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它不但是那一个时代灿烂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空及的典范,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论述的那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翻开我们的文学史,透过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更早的诗经、楚辞等文学形式的表象,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们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三百,原本大都是可以“弦而歌之"的民间歌谣:楚辞,是由南方民歌发展而来的文化人的歌辞;唐诗,多为可以吟唱的“歌诗”声诗”;宋词,是专为歌曲词牌而填写的歌词;元曲,更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以至于它的名称中,也只剩下音乐——“曲”的意义,尽管如此,它仍然使人想到常常在街头巷尾飘然入耳的流行歌曲。实际上,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这些名自时代的“乐府”,正是那一时代的流行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谣并无二致。而且,元曲与之更有一种相似之处:在它自身所处的时代,它是最为低下的艺术形式,被那些“高尚之士”“性理之学”视为自狗,正如我们今天对流行歌曲并不一定在意,抑或看不起它一样。然而,就是这些下里巴人使人们终于有一天幡然而悟——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乐府”。夸张一点说,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流行歌曲的历史。
流行歌曲由于体制的短小,能够迅速地反映特定的情绪。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使它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更易于流播和普及,把作者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的大众。这正是每一时代真正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命运的作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元曲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其中戏曲的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有着明确的观念--为了面向大众的演出而作,必须更多地表观普通人所关心的话题。而诗词则更多地咏叹个人的主观感受。在形式上,元曲更少格律、语言和风格上的限制,因而能更为自由地表达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切。
元代的作家们,天才地把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而且细微、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他们的欢乐与烦恼,喜悦与遗憾,渴望与失望……以及深藏在这背后的爱与恨。他们的描绘又是那么的淋漓尽致、曲尽人情,那么的动人心魄,尽管我们没有听到而且再也无法听到那些存于我们想象中的音乐的旋律。这便是元曲,史诗般的文学。
元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散曲,它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类似于宋词,多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是由不同曲线联缀而成的组曲。二是杂剧,即以北曲演唱的戏曲。三是戏文,即以南曲演唱的戏曲。
在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有“词山曲海"的说法,比喻曲作的数量之多,浩如烟海。但由于元曲是非正统的通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流散十分严重。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第一个收藏、出版和研究无由作品的高潮。清代是寂寞的,对于元曲来说。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潮的兴起,使文学家、艺术家和华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通俗文学,寻找文化与艺术的本真,寻找对抗正统的利器。于是,元曲再一次被发现和重视。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元曲是元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正如唐诗之于唐代、宋词之于宋代。
B.因为元曲是一种韵文,与音乐关系密切,以至于其只剩下音乐。
C.元曲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有一个逐渐被认知的过程。
D.元曲充分展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能让人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作者为了论证元曲是一种韵文,把它与唐诗、宋词进行类比分析。
B.文章为了说明元曲与音乐的关系,用流行歌曲作为实例进行说明。
C.围绕着元曲作为一代文学,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其原因。
D.文章分别从音乐、体制特点、情感表达等角度论述了元曲的兴与衰。
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元曲能成为一代文学,除了元代作家们的原因外,还因为它是元代独有的文学表现形式。
B.正因元曲作品的数量浩如烟海,它难以成为正统的文学,所以流散情况十分严重。
C.明代中叶以后和“五四”运动以后,先后出现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
D.王国维的话虽论证元曲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但带有许多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年河南春晚上,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遍网络,受到众多网友赞誉。据了解,几个月前《唐宫夜宴)就曾在中国古典舞的高级奖项“荷花奖”上参演,而后经过反复修改和创新,登上了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台,火爆-出图”。
“我们这次受到观众认可,说明大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需要用不一样的手法增强代入感。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应仅陈列在博物馆里,如何用多元的艺术手法加工提炼并传扬下去是留给文艺工作者的思考。"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说。
(摘编自《唐朝胖姐出“炉”记——(唐宫夜宴)是这样“炼"成的》)
材料二
舞蹈《唐宫夜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成功示范。一方面,节目高度还原了历史文化现场。长期以来,在人们常见的舞蹈节目演出中,演员都是苗条、修长的,这符合今天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定义下的“美”,却未必符合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据报道,《唐宫夜宴》为还原唐代少女的“丰腴头”,演员身上穿着塞海绵的服饰,嘴里含着棉花,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粉潮流妆容“斜红”。演员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不仅憨态可掬,还尽显盛唐时期的文化风情。不少同友表示,真的像是画里的人活过来了,同时也对“美"有了更多元、更具文化内涵的新理解。
另一方面,节日实现了唐代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的完美结合,整个舞台运用了先进的增强观实技术,彰联起妇好鸭草,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园》等国宝级文物和名画,使得这支舞蹈在舞台上穿越了千年时空,呈现更加立体,而那些唐宫少女虽然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却像今天的小女孩一样活灵活现、可亲可近。总而言之,节目在内涵上充盈着古风古韵与大气恢宏,而在审美认同、价值取向方面,又体现出现代性,无怪乎能引发年轻人的热情追捧与积极传播。
舞蹈《唐宫夜宴》的“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主动认识。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将之融入生活、情感和行为方式中,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创作出更多当代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产品。
(摘编自《传统文化“火出圈”还需更多现代创意》)
材料三
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将中国明代山水画《秋林读书图)立体化的尝试,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这段短短两分钟的影片,通过3D技术将中国画特有的“高临”“深远”平远”变得真实可感,平面的山水画卷瞬间有了纵深感,不知不觉间,观者已神游在古老的画中世界。吴萌指出,这样的技术实现起来不难,但将其移植到其他画作上并不容易。这需要严谨的学术支撑,用合理的想象补全画面中太多纵深向的细节,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批量复制”。
每一种“文物活起来”的爆款样本,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配方。如何调配,需要沉下心来揣摩。在业内看来,只有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才能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艺术评论家陈履生特别提出,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需要注重其与文物气质的相契合,以确保跨界的品格。
对此,不妨将目光投向文博综艺《国家宝藏》这一业内公认的范本。这是一档充分调动现代舞美技术营造沉浸感的节目,但其三季评分在“高位”逐季上升的真正"秘方”,其实是针对每一件国宝、每一座博物馆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个性策划。例如在聚焦苏州博物馆的一期节目中,节目组用颇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评弹作串联,背后的隐线则是尽显对于雅致生活追求的“苏作”,令不少观众感叹由三件国宝而读懂了一座城;而在聚焦布达拉宫的一期节目中,与历史上的文成公主同样令人泪目的,是一位为西藏教育倾注毕生心血的“当代文成公主”的故事。由此可见,最终让这档节目口碑与热度持续在线的,是国宝的精神内核,技术不过是恰到好处地为内容插上翱翔的翅膀。
(摘编自《如何借好新兴科技这股力,让更多文物活泼出圈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唐宫夜宴》在登上2021年河南春晚舞台之前,曾荣获国家古典舞的高级奖项“荷花奖”,后经不断打磨修改,赢得观众的喜爱。
B.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认为,在博物馆中陈列历史文化是不对的,应该思考对历史文化的创新,通过多元化的加工提炼,从而使其流传。
C.《唐宫夜宴》还原的唐代少女的“丰腴美",符合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但不太符合现代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定义下的“美”。
D.文博综艺《国家宝藏》被业界认为范本,且三级评分在“高位”逐季上升,原因是主创者对每一件国宝,每一座博物馆内涵的挖掘与策划。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唐宫夜宴》使用的增强现实技术,串联起一系列国宝级文物和名画,从而呈现出穿越千年时空、更加立体恢宏的舞台效果。
B.《唐宫夜宴》的成功表明,只要创造出足够的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传统文化产品,就能使年轻人认识、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C.将3D技术和中国画进行结合,技术实现上难度不是很大,但严谨的学术支撑和对画面的纵深向细节的合理想象不可或缺。
D.《国家宝藏》中聚焦苏州博物馆和布达拉宫等地的一系列节目,将技术与艺术、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注重国宝精神内核的呈现。
6.如何让传统文化“火出圈”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电影剧本《长津湖》 (有删减)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 (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 (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 (答: 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
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跋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 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 (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 (哽咽)你还要走啊 还要打仗
千里: (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 (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千里: (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千里: (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万里: (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 (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 (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 (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千里: (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 (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 (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 还怕看
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
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 (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 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万里: (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想要枪啊 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 (众人齐答: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雎生: (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 (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梅生:你呢 战场的二次恐惧。
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
千里: (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万里: (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千里:欺负你 你打回去啊
万里: (不服气)他们人多!
千里: (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雕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千里;懂了吗 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多来人吗 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米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千里: (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领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 (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千里: (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 (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万里: (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雎生:你们哥仨,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剧本中有很精彩的戏剧冲突,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原因是旅途枯燥,老兵们觉得伍万里比较稚嫩,逗他取乐。
B.雷雎生教导万里时说,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为电影结尾看到冰雕连的美军高官沉默良久举手敬礼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雷瞻生先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伍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就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祈求。
D.剧本中两次出现台词“枪口不要对着(自己)人",揭示《长津湖》主题,战争是为了守护和平,中国人的枪口只对着敌人。
8.学校戏剧社需要排练本段剧本中的“火车冲突戏",请结合剧本,在“伍千里”和“伍万里”两个角色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上的鲜明特点。(6分)
9.《长津湖》主要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但是电影开篇展示的却是湖州的水乡美景。请谈谈这样安排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渐益堆积。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北囿米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三十万钱岂易得那閴值
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目。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牵。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滥箧,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嫌烬矣。
乙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之。
今日忽闻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B.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C.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D.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费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朔望: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而“晦”指农历三十。
C.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己西: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乙酉、丁卯、己巳、戊申等,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月和纪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典籍文物的得失聚散而见人世的悲欢离合,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认识意义。
B.文中记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致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致茶倾怀中,更见夫妇融洽的雅趣,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C.丈夫辞世及其生前珍爱之物遇乱尽失,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一句表明她已最终想通,不再为外物所累。
D.本文叙事清晰,层次分明,文情跌宕,达到了文由情生、情由文见的“自然而工”的境地,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5分)
(2)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红梅三首(其一)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放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一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一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一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15.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下阚虚写了别后想象美景的千古名句是“ ? 。"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19 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既义词。( )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C.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D.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我读莎士比亚戏剧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莎翁写的戏剧大多并不是发生在英国本土,他似乎发现了“外国的月亮圆"的玄妙,故事总是发生在英国之外的,《哈姆雷特》是丹麦宫廷故事,而《威尼斯商人》听名字就知道了,① 。那莎士比亚为何偏偏要去写一部纯粹的外国故事呢 因为② 虽然更容易赢得票房,但说不准哪个情节就会得罪谁,给剧团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③ 编剧就能尽情地展开想象,不会束手束脚。要知道,当时的英国风云变幻,这就导致剧本经常被禁,剧院经常被迫停业整顿,所以,把剧情设定在国外,索性连角色都是外国人,这不失为一种安全保险的办法。
21.余秋雨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到真正的悲剧,所以最终都以大团圆结束。唯有曹雪芹、杜甫、鲁迅、关汉卿、曹禺等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请根据这些作家及其作品,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不肯大团圆"的句子。(5分)
例:孔尚任不肯大团圆,借侯方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抒发了他对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总是走着不同的路。
孟子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庄子提倡避世,“道法自然”,顺应天理。
民主革命时期,年轻的彭湃拿起枪杆,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生命;和平建设时期,他的儿子彭士禄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核潜艇的成功立下了功勋。
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邓稼先用蘑菇云写下了山河的颂歌:当共和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杨振宁用50年的行动履行了与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
在急剧变革的当今,人们选择着不同的道路。学校文学社本学期专刊取名《路》,主编向你约稿,作为新时代年轻人,你如何看待这些路,你会选择什么路 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阳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梯级强化月考
语文(二)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B(B项,“以至于其只剩下音乐”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中“元曲,更与音乐
有着天然的联系,以至于它的名称中,也只剩下音乐一‘曲'的意义,尽管如此,它仍然使人想到常常在街头巷尾飘然入耳的流行歌曲。”可知,该项漏掉了限制条件“名称中”。)(3分)
2.C(C项,“逐层递进”错。文章是从元曲本身和元曲作家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证的。)
(3分)
3.C(A项,从文章“元代的作家们,天才地把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
这便是元曲,史诗般的文学”来看,“能成为一代文学”“还因为它是元代独有的文学表现形式”因果关系不当。B项,“也正因其浩如烟海,它难以成为正统的文学”无中生有。D项,原文为这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3分)
4.C(A.“曾获中国古典舞的高级奖项荷花奖错误。由原文“据了解,几个月前
《唐宫夜宴》就曾在中国古典舞的高级奖项荷花奖颁奖典礼上亮相,而后经过反复修改和创新,登上了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台,火爆‘出圈可知,原文是“曾在中国古典舞的高级奖项‘荷花奖颁奖典礼上亮相”,并没有说“曾获中国古典舞的高级奖项‘荷花奖”。B“在博物馆中陈列历史文化是不对的”曲解文意。由原文“我们这次受到观众认可,说明大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需要用不一样的手法增强代入感,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应仅陈列在博物馆里,如何用多元的艺术手法加工提炼并传扬下去是留给文艺工作者的思考可知,原文说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应仅列在博物馆里”,并不是说“在博物馆中陈列历史文化是不对的”。D.“原因是主创者对每一件国宝、每一座博物馆内涵的挖掘与策划错误,原因表述不完整。由原文“这是一档充分调动现代舞美技术营造沉浸感的节目,但其三季评分在高位逐季上升的真正秘方',其实是针对每一件国宝、每一座博物馆内涵进行的深度挖掘与个性策划可知,还有使用现代舞美技术的因素。)(3分)
5.B(B“只要创作出足够的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传统文化产品,就能使年轻人认
识、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错误。由原文“舞蹈《唐宫夜宴》的‘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主动认识、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将之融入生活、情感和行为方式中,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创作出更多当代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产品可知,关系混淆,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还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3分)
6.①要用多元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提炼,创新并传扬。②要尊重历史,还原历史
文化现场。③要将文化遗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完美结合,注重现代技术与文化遗产气质相契合。④要赋予文化遗产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造出更多的当代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产品。⑤要有严谨的学术支撑,合理想象补全纵深向细节。⑥深刻理解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深度挖掘,个性策划,不能批量复制。(任答三点即可,6分)
7,A(A.“原因是旅途枯燥,老兵们觉得伍万里比较稚嫩,逗他取乐”错误,根据“雷
雕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可见,这场矛盾的起因并非枯燥无聊,逗他取乐,而是为了试他的性子。)(3分)
8。示例:伍千里的性格特点为①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重情重义。②为人谨慎,
对弟弟叮咛嘱附,关爱有加。③恪守军人职责,严格遵守组织纪律。④热爱祖国,英勇无畏。(任答三点即可,6分)
9.①渲染水乡夜色宁静祥和的气氛,烘托出人物带回兄长骨灰的伤感与重回家乡
的眷恋之情。②与后文火车车用们拉开后祖国壮丽河山的描写相呼应,共同构建出美丽迷人、宁静祥和,值得守护的家乡祖国图景。
③烘托人物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人物参军打仗、保卫祖国、守护家乡的坚定选择做铺垫。(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D(3分)
11.B(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小月是二十九)(3分)
12.C(“遇乱尽失”绝对化;“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一句是作者无可奈何,对自己的宽慰。)(3分)
13.(10分)
(1)得到书画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展开来欣赏,指摘上面的毛病,
每晚以烧完一枝蜡烛为准。,(舒卷夜尽“率”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或者是上天之意,认为我资质浅薄,不足以享有这些世间最好的东西吧?又
或者是明诚泉下有知,对这些东西犹牵挂怜惜,不愿它们飘零人间呢?(~“菲薄尤物“斤斤爱惜”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14.C(C项,“也透露出一丝无奈”说法错误,“尚余”句表现了红梅傲寒的品格,并没有“无奈的意思。)(3分)
15.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
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用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6分)
16.(6分)(1)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
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3分)
18.D(根据文章内容,从第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缺
乏创新精神,因此排除A选项和B选项,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洁,可以排除C选项。)(3
分)
19.B(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
所以排除A选项和D选项。B选项和C选项的区别在于B选项多加了“这样”。C选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而B选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所以B选项的表述最准确。)
20.①故事发生在威尼斯②本土化的处理③把场景设定在国外(每空2分,意
思对即可,共6分)
21.示例:曹雪芹不想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刷,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杜
甫不想大团圆,作“三吏三别“感叹了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写出1句得3分,两句5分)
四、写作(6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