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6 23:0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走近文物,走进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个叫克的贵族铸造的青铜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
思考: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志有哪些?
对于“文明”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第二,文明亦指具有自身特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第三,文明还指拥有特定人口、地域,掌握特定文化,拥有特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整合力、动员力的文化实体——文明体。
——孙秋云《“文明”:内涵及其变迁》
农耕畜牧的产生
剩余产品出现
阶级、国家、文字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
(文明)
学习聚焦: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页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 被统治者两大阶级。……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 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出于 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成为最初的官僚。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页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一、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门齿化石(1965年)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29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文明蒙昧
(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1万年)
元谋人的遗址中,有与人类化石、石器、动物化石等伴生的炭屑和烧骨。
——佟洵、王云松《国家宝藏》第5页
1935年的发掘工作由贾兰坡主持,他在第一地点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的痕迹。
——佟洵、王云松《国家宝藏》第16页
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使用石器(打制)和火,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原始人群)。
二、新石器时代
——文明曙光
(距今约1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
仰韶人头壶,1953年出土于陕西省洛南县,距今约6000年
良渚玉琮王,1986年浙江杭州,距今4000-5000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龙山、红山、良渚
彩绘陶器、原始农业(粟稻)、养蚕缫丝。
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饲养家畜、修建村落,母系氏族(尚未贫富分化)
父系氏族(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仰韶姜寨遗址(距今6700-6000年)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隐含了什么历史信息?
(房屋、壕沟、窑场、牲畜栏、墓地)
房屋
壕沟
窑场、牲畜栏、墓葬
公共牲畜栏
中心广场
壕沟
公共窑场
房屋
——定居生活
——氏族公社
——公有制、尚未贫富分化
未产生阶级
公共墓地
马金口遗址
平民居住区
钟家村遗址
平民居住区
花园里遗址
平民居住区
莫角山遗址
贵族宫殿
反山遗址
贵族陵墓区
——刘斌《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已产生阶级
元谋人遗址
填填看
北京人遗址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从地域分布看,中华文明遗址有何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龙山、红山、良渚
三、夏朝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1981年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陶文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材料一:这件铜牌饰出土的墓葬,是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也就是说,这件铜牌饰曾经的拥有者,是一位社会地位高、权力大的贵族。那么,这件铜牌饰是一种用以“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礼器。
——佟洵、王云松《国家宝藏》第85页
1.夏朝出现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材料二: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随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
夏后氏百官。 ——《礼记》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夏朝的文明表现?
2.夏朝出现国家。即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材料三:在考古工作中对中原地区夏代初期的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的发现以及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确凿地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是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中原夏人地区首先起源的。
——李先登《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
夏朝——中华文明的起源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四、商周时期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甲骨文
大克鼎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龙山、红山、良渚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西周遗址
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结合所学,材料一二反映的商朝政治特征是?
材料一:

神权与王权结合
商朝:内外服制
王畿
都城
附属国
附属国
附属国
附属国
“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大克鼎
结合视频、铭文及所学,概括西周朝的文明表现?
大克鼎铭文
克曰:端庄美善的我的文采斐然的祖父师华父,……常念伟大的导师我祖师华父(因为他的庇荫),克得以提拔为王官,接受和宣召王的命令,多次地蒙受王的恩赐。……如是王曰:克,……赐给你红色的祭服,赐给你野地的田,赐给你耕种的田,还有土地上的奴隶。……早晚尽职尽守的工作,不要荒废了朕的法令。
1.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礼仪制度完善
3.青铜器制造水平高
4.铭文书法水平高
商周——青铜文明的兴盛
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页
宗法制
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室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页
1.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对象、特点、影响?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内容
分封对象
分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宗法制的含义、核心、影响?
宗法制
分封制
内在纽带
政治体现
相互关系:互为表里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商:内外服制度
周:分封制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商:通过甲骨文占卜决定军国大事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合作探究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结合所学思考: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1995年10月21日,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鼎宝纪世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龙山、红山、良渚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维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走近文物,走进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
1.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2.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3.佟洵、王松云:《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
4.《国家宝藏》
5.《如果国宝会说话》
参考文献及视频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