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材料,叙述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著名的人工道路、运河以及区域性海路的基本概况;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交通进步的成因;能够组织和运用材料,联系世界近代史,论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促进作用,全面论述交通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认识交通改进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的第一课,整本教材的第12课。上承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下启本单元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涉及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几千年的交通变迁史,时间跨度大。教材分为四个子目《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交通与社会变迁》,前三子目阶段特征明显,着重强调经济发展对交通的作用,最后一子目则强调交通对经济的反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高二选考生,关于交通方面的知识在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中已有涉及,但不够系统具体化。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应注意归纳阶段史实,思考背后的规律特征。让学生在史料实证中实现唯物史观的升华。
【重难点分析】重点:交通史实、交通改进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难点:经济发展对交通的作用。
【教法学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分组讨论法、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应该都同听过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人便有路,便有交通,我们来学习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堂内容:
PPT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
师:思考1:图上的人物的出行和运输方式有哪些?
生:驴车、步行、轿子、骑马、乘船。
师:思考2:这些方式中,哪两种方式兼备了运力与效率?驴车、乘船。船与轮车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发明后便极大影响了人类的交通。根据现在所掌握的史料,最早的轮车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发明,那在轮车出现之前,人们主要依靠什么运输呢?
生:人力、畜力。
师:其实还有一种工具,课前导语已经告诉我们了。这叫做木撬。思考1:从运输方式上来说,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滑动-滚动。
师:思考2:从生产力水平来说,谁更为先进?为什么?滚动,速度快,运载量高。由人力畜力到木撬再到轮车,思考3:人类运输方式及工具变化的动因是什么?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轮车是陆上的交通工具,大家再看这三幅图片,思考1:结合教材P68历史纵横指出三张图片中的运输工具类型。
生:木筏、独木舟、木板船。
师:思考2:船的发明进步与陆地工具演进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生:是。都可以提高运载量和运送速度,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
师:在轮车与船出现后,陆路道路和水路运河迅速发展起来。
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PPT展示:秦与唐的交通图。
师:思考1:秦与唐在陆路交通上最重要的区别在哪些地方?南方地区、河西走廊。
思考2:与秦相比,唐朝南方地区道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国力?还是民族政策?最终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PPT展示:隋与元的大运河图。
师:思考1:对比隋朝大运河与元朝运河,在路线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截弯取直、开辟海运。
思考2:请用唯物史观解释隋元运河开凿与变化的原因?经济发展。正如P67学习聚焦所说“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除了运河,人类还将目光投向了海洋,中外在漫长的历史中曾不断探索海洋。
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师:思考:中外海洋探索的发展各有什么特点?
生:中国:航线与规模的扩大,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
外国:区域到全球全球航线建立。
师:思考1:海洋探索的发展得益于什么?
思考2:中外海洋探索是否有共同的动因?
思考3:是否有特例存在?
思考4:这一时期的海船从动力上是否实现了质变?
师:交通工具的动力在什么时候又会迎来质变呢?工业革命时代。
PPT展示:四幅工业革命成果图。
师:思考1:工业革命时代海陆交通在动力上出现了什么变化?
思考2:动力进步有什么好处?
思考3:回顾刚刚所学,动力进步的动因是什么?
师:这种交通工具的变革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大变化。
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师:在我们中国铁路史上,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一条载入史册的铁路,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使得京张铁路提前通车。这其中,有一段“人”字形路轨的设计颇为著名。
分组讨论1:京张铁路“人”字形路轨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生:减少坡度和施工难度、降低成本和施工时间。
师:詹天佑曾说“选定线路时,只要有办法,就不要采用关沟段那样的线路。”这条“人”字形路线所经过的区域并不是他的理想路线。
分组讨论2:如此设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师:经费不足。经费不足又是因为什么呢?清政府国穷民困。这启示我们交通发展也与国家的时代命运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逐渐得到改进,而在交通改进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其实也因此而发生了变迁。
PPT展示:
“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史记·西南夷列传》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汉书·贾山传》
思考: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生:交通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PPT展示:清江浦地图。
思考1:清江浦在运河时代和铁路时代的地位有何不同?
思考2:根据教材指出与清江浦类似,受交通影响的城市。
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交通影响城市发展。我们再来欣赏几张晚清旧影。
思考1:两个邮差身份上会有什么不同?
思考2:邮差的行李中会是什么?
思考3:中国古代是否有类似的制度机构?
思考4:晚清时期邮差的出行方式有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可知,交通的改善还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课堂总结:我们这节课围绕轮车与船,讲了四目内容,前三目涉及经济发展推动交通改进;最后一目阐释交通改进反作用于经济。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请同学结合今天的课程将我们的课题补充完整。
由此,交通工具的变革深刻影响交通的发展,而其本身其实正是一种技术的进步。那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其实已经有了深入探讨。
PPT展示: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变迁的最重要的手段和物质基础,反过来经济发展则是技术进步的起因、归宿和基础。
——周婷《论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师:现代中国会如何在交通方面处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请听下节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