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定陶县2012—201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定陶县2012—201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06 15: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七年级历史题样
2012、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
1.这首关于大运河的绝句
A.描写了运河沿岸的优美风光
B.赞扬了运河发挥的积极作用
C.体现了隋朝的繁荣与强盛
D.认为运河是隋灭亡的重要原因
2.公元626年7月的一天,李世民率领手下文臣武将数十人,在长安城玄武门设下埋伏,亲手射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命部将射死自己的弟弟李元吉,随后又命人杀死他们二人的10个儿子。不久唐高祖被迫传位于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去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太宗李世民
A.在唐朝的建立中劳苦功高 B.接受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
C.为了争夺皇位残酷无情 D.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3.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指示正确的一项是
4.《旧唐书》载(译文):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正冤案,教给百姓礼乐,以仁慈勤俭之心爱护百姓,以法律规范社会。并且注意防止奸邪,戒除奢侈,明证军法,整顿吏治。朝廷使用的都是经世致用之才,贞观之风,在我朝重现了。材料中“贞观之风,在我朝重现了”,指的是什么?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5. ① 武则天重用酷吏,打击元老重臣等反对势力;② 编修《贞观氏族志》,使士兵因军功升至五品的也可借此提高社会地位;③ 她亲自面试考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④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措施促进生产发展。这四句话里面错误的一句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句表明描述的时期是唐玄宗时
B.第二句表明此时的人口大为增加
C.第三四句表明稻米等粮食获得大丰收
D.全诗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7.下面是某同学对科举制度所做的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时期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
B 含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管理的制度
C 原则 强调以家世背景作为选官标准
D 作用 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
8.下面图片从侧面反映了唐朝的怎样的特点?
A.昂扬进取
B.闭塞保守
C.愚昧落后
D.奢侈腐化
9.柳宗元诗句里的“文皇、天子神、天可汗”指的是
A.唐高祖 唐太宗 唐玄宗
B.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C.唐太宗 唐玄宗 松赞干布
D.唐太宗 唐太宗 唐太宗
10.下面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游 D.文成公主入藏
11.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关于火药的发明,下面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火药是人们为了开矿炸石而发明的
B.火药是人们为制造焰火发明的
C.火药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
D.火药是人们在战争过程中发明的
12.赵州桥旁边的这座雕像,最有可能是
A.孙思邈 B.李春 C.李白 D.李纲
13.敦煌莫高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哪一类故事(或者内容)为主?
A.道教故事 B.佛教故事 C.生产生活 D.战争场面
14.如果把“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澶渊之盟、宋金和议等”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B.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唐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D.唐宋时期的科技文化
15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实现了怎样的统一?
A.统一了中原和北方广大地区
B.统一了中原和西北广大地区
C.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
D.统一了全国的广大地区
16.对此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人们 ① 对秦桧的痛恨 ② 对岳飞的尊敬
③ 对和平的向往 ④ 对名利的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两宋时期
18.下面对于宋朝农民的生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基本上居住在乡村 B.多数农民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C.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 D.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改善
19.宋代城市中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哪一阶层的需求?
A.达官贵人 B.知识分子 C.农民阶层 D.市民阶层
20.一位同学对两宋时期的一些特点作了总结,他总结出两宋时期有如下特点 ① 民族政权并立 ② 经济中心南移 ③ 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 ④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他的总结有几点是正确的?
A.4点 B.3点 C.2点 D.1点
评卷人 得分
选择题答题栏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座号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为选做题,4分。选做题计入总分,但本试卷满分不得超过50分。例:某生必做题得40分,选做题得4分,则其总分为40+4=44分;某生必做题得49分,选做题得3分,则其总分仍为50分。此类)
评卷人 得分
21.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一定要仔细阅读,答案也许就在材料中,10分)。
材料一 隋文帝开皇7年(587年),诏令“诸州官员岁贡三人(每州每年推选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隋炀帝大业3年(607年),诏令官员推举“孝悌有闻”“德行敦厚” “强毅正直” “学业优敏”“文才秀美”等10类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做官。其中设进士科,以“试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材料二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武则天创立殿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唐代考生资格或有学馆推送,或有州郡举荐,皆有名额限制,但有才能者受名额限制,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均可怀牒自列于州县参加考试,逐级选拔到京师。
请回答
(1)结合所学,隋唐以前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你认为这有何弊端?(2分)
依据:世家大族(或者门第高低,2分)
弊端:这些人大多缺乏才学,不思进取,碌碌无为,阻塞了有识之士的上升途径,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不偏离题意即可得2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分别是在哪两个朝代?(2分)这两个朝代的考生资格有何不同?(2分)
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2分)
隋朝考生要由官员推荐;唐朝考生有才能者可自行报考。(2分)
(3)与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哪里?(2分)
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分,也可以按教材表述答)
评卷人 得分
22.仔细观察下表中三次议和的有关内容,回答问题(一定要仔细观察,答案也许就在表中,10分):
时间 双方 名称 内容 影响
1005年 北宋和辽 “澶渊之盟” ①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l0万两、绢20万匹② 双方约定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 缔约后,宋、辽之间百余年无大的战事
1044年 北宋和夏 “庆历和议” ① 宋朝每年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② 西夏向宋称臣 这次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1141年 南宋和金 “绍光议和” ① 宋每年向金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② 宋向金称臣 通过这次和议,金人得到了大片土地和金帛,宋金之间确定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从此结束了长达10年的战争
(1)概括三次议和内容的相同点是什么?(2分)
宋朝都要给对方“岁币”(或者,银、绢等)(2分)
(2)“澶渊之盟”和“绍兴议和”有何不同点?(4分)
① 宋每年送给对方的银、绢数量不同(答出此点给2分)② 前者基本上是平等地议和,后者是宋时屈辱地议和。(或者,前者约为兄弟,后者宋向金称臣;或者,前者基本上确立了平等关系,后者确定了政治上的不平等。答出此点给4分。两点都答出来也给4分)
(3)三次议和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2分)
议和后双方都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2分,有此意思即可)
(4)由此,你怎样认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2分)
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或者,民族之间,战则两害,和则两利等,2分)
评卷人 得分
23.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格,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10分)
请回答:
(1)观察表一,可以看出,西汉至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2分)
(2)观察表二,从表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两个信息是什么?(2分)
南方(南宋)的人口超过北方(金朝),南方(南宋)的赋税超过北方(金朝)。也可以答,南方(南宋)的人口、赋税都超过北方(金朝)。(2分)
(3)这两个表显示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经济重心南移。(或者,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分)
(4)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迁的人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等。(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请看仔细,第24题为选做题,得分计入总分,但本份试卷满分不得超过50分。
评卷人 得分
24.读下面两首描写民族关系的诗,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4分)。
第一首:
第二首:
作者 作者所属朝代 描写的主人公 主人公所属民族 反映的民族关系
第一首 柳宗元 唐朝 (1分) 汉族 (1分)
第二首 完颜亮 金朝 (1分) (1分) 战争
作者 作者所属朝代 描写的主人公 主人公所属民族 反映的民族关系
第一首 柳宗元 唐朝 唐太宗(1分) 汉族 和平(或者,合同为一家;友好相处等) (1分)
第二首 完颜亮 金朝 完颜亮(1分) 少数民族(或女真族)(1分) 战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