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明白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学情分析
通过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教诲、叮嘱”等词语的意思。会认14个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3.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练习上下文,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理念
利用多种方法所学生长,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从而明白道理。 教学策略
利用课件,字卡,图中插图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明白;做事或者看问题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字卡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3《画杨桃》,首先我们复习一下生词。
师:同学们还认识上节课我们所学 的生字宝宝吗 让我们试试吧! 2.师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开火车跟读)
2.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字词,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二、理解句子,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师: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朗读一下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真棒,声音干脆响亮}
2.师:下面有个小任务要大家完成,请找出动作描写的句子,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并思考:体现了“我”什么样的态度?
3.师:你是否和文中的同学一样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这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2~18自然段。
教师活动: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18自然段,并思考问题。
(1)“我”是如何画杨桃的?
(2)同学们面对“我”的画是怎样的态度,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画出关于老师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然后在班级进行汇报。 小结:通过对老师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可以看出老师是一个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人。
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18自然段
学生活动:
(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动作描写体现出了“我”的一丝不苟。 3.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交流
2.小组学习后汇报。
(1)学生结合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进行体会,得出答案: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2)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18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组交流,来理解“老师”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启发。
三、学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理解第13~15段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最后一段。
3.引导学生讲述: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件。
4.教师小结:同学们,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会让我们受用终生的。
学生活动:
1.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形象地刻画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
2.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最后一段。 3.学生讲述学了这一课,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
自由交流 产生共鸣
四、展示交流 深化理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出、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学生通过理解故事大意,明白:
看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道理
五、作业设计
看到“我”画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跟家人和朋友分享一下,学了《画杨桃》一课后受到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画杨桃》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内涵、重点还是清晰的,整节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我在过程缺乏教学的灵活性,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灵活性,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着重向学生少提问题,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