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课时内容 教材第85页例4及相关习题。 课时准备 学生预习
教师备课
课时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通过测一测、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积极参与知识探究,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难点: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手工课又开课了!英英和才才设计了两款不同的相框,你们知道他们设计的相框分别是什么形状吗?
【学情预设】 英英设计的相框是长方形,才才设计的相框是正方形。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他们谁用的材料多吗?
教学提示:多点几名同学进行回答,让学生感受到不精确计算是无法比较的。
【学情预设】 同学们的答案肯定是不一致的。
师:对,光靠猜想,看来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一下。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两个相框,要比较出谁用的材料多,就是要比较什么呢?你们知道吗?
【学情预设】就是要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师:对,太棒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么测量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
1.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的左图)
师:谁来指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呢?
【学情预设】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准确地指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
【学情预设】 把各边的长度加在一起。
师:已知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那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一下计算方法,看一看哪个小组找出的办法多。
教学提示:教师根据巡视情况,组织学生依次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其他小组认真听,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学情预设】 预设1:两条长和两条宽相加,6+6+4+4=20(厘米)。
预设2: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另一条长和另一条宽(有序地一条一条地加,找准起点和终点),6+4+6+4=20(厘米)。
预设3:两条长加两条宽,6×2+4×2=20(厘米)。
预设4: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2,(6+4)×2=20(厘米)。
教学提示:如果无预设3和预设4,则引导学生根据预设1和预设2推出预设3和预设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算式,总结一下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情预设】 学生能够根据各个算式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是长+长+宽+宽、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这四种情况。(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对应课件)
师小结: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加起来,也可以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用长的2倍加上宽的2倍,还可以根据一个长方形中有两组长和宽,非常巧妙地想到用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再乘2。同学们的思考步步深入,你们真是太棒了!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几种方法,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学情预设】 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
师:你们认为哪一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学情预设】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倾向于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的计算方法。不必作统一要求,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引导学生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在不同中找相同,抓本质,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算法的理解,最后进行算法优化,重在理解本质,从而构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模型。
2.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接下来再来探讨一下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的右图)
师: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学情预设】 它的边长。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你们会算它的周长吗?怎么算?
【学情预设】 预设1:将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相加,5+5+5+5=20(厘米)。
预设2:因为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可以用边长乘4,5×4=20(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对应课件)
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学情预设】 第二种方法简便。正方形周长=边长×4。
(教材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经验,能比较轻松地推导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所以本环节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完成公式推导过程。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第2题应明确求花边的长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知识的活学活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个体参与、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识。本节课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探究支撑点在于:一是对周长的理解,二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后再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究,水到渠成。上节课对周长的认识给这节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切入点,再回到问题的解决上,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在后期的练习中,让学生结合周长的特性,能够快速建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周长之间的联系,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问题。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还是用自己原来的方法计算,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掌握得不够扎实,运用不够灵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不够到位,这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