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物理九年级下册 第十八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九年级下册 第十八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03 16: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升华和凝华》教案设计
 课题 初中物理第三章第4节  升华和凝华 课型 新课型
教案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主要从三个环节入手:   一.激趣引入用干冰模拟舞台白雾效果    二.认识升华和凝华完成碘升华和凝华实验,归纳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三.生活中的物理演示实验:用电磁炉和锅现场制作霜,用降温剂制作窗冰花 分组实验:1.观察干冰升华的情况让学生找两个易拉罐外侧的不同,直观看见露珠和霜 因此这一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活动,通过更加丰富的实体现象,让南方的孩子也可以直接看到霜、冰花的形成,还可以亲身体验干冰产生白雾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体会固、气直接变化的过程,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本节课按照从演示观察到自主实验,由巩固新知到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在设计顺序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节的学习,对物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固态可以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对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有认识上的缺失。本节按照从演示观察到自主实验,通过更加丰富的实体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体会固、气直接变化的过程,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2.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2.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难点: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教师: 干冰、不锈钢碗、降温剂、电磁炉、    锅、学生: 碘锤、酒精灯、火柴、烧杯、水、石   棉网、三角架、冰块、易拉罐 课 时 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活动一、激趣引入1.欣赏一组昨天同学们观看“和美校园 同心筑梦”的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中舞台少了些什么舞台效果?(白雾)2.同学们,想不想现场制造点白雾(想),下面我们请出一位神秘嘉宾------一种白色固体物质。3. 演示实验:干冰产生白雾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升华和凝华。活动二、认识升华和凝华1、分组实验:给碘加热和冷却  提醒学生做实验时几点注意的地方。提问两个同学加热的方法.A方案:用酒精灯直接给碘锤加热.B方案: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再把碘锤放入热  水中师生交流,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方法给碘加热和冷却。 几个小组在到讲台做实验汇报 在这个过程总结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归纳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特点。活动三、生活中的物理樟脑丸越来越小 (升华)2、用久的灯泡会发黑,为什么?(升华.凝华)介绍干冰小组观察干冰升华.  教师指导不能用手触摸干冰.你能解释舞台上的白雾是怎么形成了吗?介绍干冰的应用:舞台白雾.食物保鲜.人工降雨4. 霜的形成演示实验:用电磁炉和锅现场制作霜,效果明显.分组实验:找不同,找出两个易拉罐外侧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可以用手摸一下,是什么感觉;可以用温度计测一下罐内温度 归纳:雪.霜.雾凇 (凝华)窗冰花 演示实验:用汽车降温剂喷在镜子上,发现原本干燥的镜面变模糊了,最后形成了冰花.(凝华)活动四、课堂小结知识小结2、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课堂巩固练习(PPT)(2)、布置作业3、内容拓展,课后寻找能发生升华或凝华的物质   学生活动用干冰制造白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了动手做实验的想法。 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先思考实验方法,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做实验.贯彻学生操作是重点。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看法可进行辩论。从演示观察到自主实验,逐步深入. 小组合作探讨,共同解决。 寓教寓乐,知识应用知识巩固 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活动,通过更加丰富的实体现象,让南方的孩子也可以直接看到霜、冰花的形成,还可以亲身体验干冰产生白雾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体会固、气直接变化的过程,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本节课按照从演示观察到自主实验,由巩固新知到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在设计顺序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