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3 14:0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 ,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 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 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 “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 ”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 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梦>景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 ,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张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张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张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张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都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张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张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张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张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张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张,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建华在与老张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张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张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张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8.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14.在韩信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现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日边清梦断”指诗人白日梦断,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
D.“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E.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16.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野蛮导游”又现厦门鼓浪屿。( )。从报道的情况看,尽管每一起被曝光的案件都得到了迅速、严肃的处理,但新的“野蛮导游”仍然“ ”。究其原因,这当然跟目前旅游领域执法不严、 不力有很大关系,但除此之外,当前旅游市场的业态粗放,以及在这种粗放业态下产生的低层次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低团费来吸引游客,在行程中再通过诱导甚至强制性的购物消费来营利,这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旅游市场上的经营模式。而且,相关参与方互相合谋,已经结成了 的利益格局。那些定点餐饮的饭店、定点住宿的宾馆、定点购物的商场、定点游玩的景区景点、定点消费的娱乐场所和娱乐项目,甚至已经形成了灰色的利益 。报团游客就像“待宰的美羊”,整个行程中要在这条流水线一般的利益链条上过一遍,每个环节都要被宰上一刀。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恶劣事件就这样屡屡发生着
B.这样的恶劣事件可谓屡屡发生
C.恶劣事件媒体是经常报道的
D.这样的恶劣事件大家经常见诸报端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仆后继 监督 牢不可破 同盟
B.勇往直前 监督 稳如泰山 联盟
C.勇往直前 监管 稳如泰山 联盟
D.前仆后继 监管 牢不可破 同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低团费来吸引游客,在行程中再通过诱导甚至强制性的购物消费来营利,这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相当普遍的经营模式。
B.通过低团费来吸引游客,再通过在行程中诱导甚至强制性的购物消费来营利,这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旅游市场上的经营模式。
C.对于低团费来吸引游客,在行程中再通过诱导甚至强制性的购物消费来营利,这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相当普遍的经营模式。
D.对于低团费来吸引游客,再通过在行程中诱导甚至强制性的购物消费来营利,这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旅游市场上的经营模式。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21-22小题。
用柿子制作的油漆, ① ,所以确是相当环保。化工油漆中含有甲醛及其他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因此日本研究人员还研究,在柿漆的基础上,加入胡麻油、桐油、米蜡等其他纯天然材料,形成别的天然油漆产品。
原先的柿漆工艺,在传统中国适用范围广泛。例如在竹编工艺中也会用到,有的人家在女儿的嫁妆中,常有针线匾、火熄、食品篮等几样竹制品。在清漆与树脂漆尚未流行、涂染料工艺也没有普及的20世纪60年代之前,柿漆 ② 。
柿染作为古老的民间工艺,作用非常大。它常常用于编织渔网、染色纸张,并用其制作成蒲扇、衣服、伞等各种适用于柿染的日常用品。只要使用了柿染工艺的物件,便可防水、防腐、防蛀,从而, ③ ,有的甚至长达几百年。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五、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也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你所在的班级计划举行主题为“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班会活动,作为青年学生,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哪个层面的科学家精神最能触动你?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对其中一个层面的科学家精神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1)引证法,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2)例证法,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3)喻证法,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4)对比论证,将宝玉与贾珍、贾蓉进行对比。
5.两者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个性;因为曹雪芹和传统小说作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6.D 7.B
8.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
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
③为人诚信。
④执拗狭隘、尖刻狡黠。
9.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所写人物、事件更真实自然。
②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刘建华,便于更细致全面地展现刘建华的人物形象。
③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
10.B 11.D 12.A
13.(1)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
(2)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
14.项羽是一个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残暴的人。
15.AC
16.(1)惜春伤已之愁。暮春时节,落红无数,词人感慨春光已逝,叹惜年华消逝,政治理想破灭。(2)飘零憔悴之愁。词人提货单飘零,离亲别友,内心烦乱,因而产生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3)思念故人之愁。词人感慨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只有满腹愁苦,凄恻哀怨。(4)壮志难酬。“日边清梦断”词人被贬,寓政治理想破灭,对朝廷不敢报有幻想,抒发了壮志难酬之苦。
17.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18.B 19.D 20.A
21.①因来自天然②常作为涂染料③用得长久
22.①第一段:柿子油漆对人体没有伤害。②第二段:柿漆工艺适用范围不可谓不广。③第三段:柿染工艺作用不可谓不大。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