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社戏 ——鲁迅
作 者 简 介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代表作品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等。作品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鲁迅: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看看你掌握了多少?惮 踱步 棹桨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铭记 春意盎然 装模装样 怠慢 屹立
家眷 不识好歹 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社,早时祭祀土地神之所在。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带着问题扫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看社戏除了看社戏外,文中还写了其它活动或事件吗?(提示:看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你找到了吗?)开头:结尾:随母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等有趣的乡间生活。和六一公公的对话、六一公公送豆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段(1-3):看戏前
写“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第二段(4-30):看戏中
写“我”和小伙伴到赵庄去看社戏。第三段(31-40):看戏后
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思考: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
3、哪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为什么这样说
4、这一部分的内容与下面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
第一部分:看戏前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得到优待
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有钓虾、放牛等乐事
可以去赵庄看戏乐土为下文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铺垫突出社戏对“我”的吸引力大文中那些事可以看出小朋友对我很好?将第二段分为四层第一层(4-9):看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10-13):月夜航船,前
往看戏。
第三层(14-21):看社戏。
第四层(22-30):看戏归途,“偷”
吃罗汉豆。
第一层(4—9)(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a.叫不到船b.不准和别人一同去c、怕外祖母担心a.八叔的船回来了b.少年们愿意与“我”同去c.写包票保证不出事波折转机好处: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 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2)这一层有很多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作用: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3)齐读第一层,加深理解。去看社戏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第二层(10—13)(1)请男同学朗读第10自然段,女同学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动作的词语(圈记)。
并思考:这些动作有什么作用?拔点磕架作用:开船动作充分描绘出小伙伴们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他们的聪明、能干的特点;也突出我们愉快、急切的心情。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思考:这一层写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着笔写景的?(感官)视觉两岸豆麦水中朦胧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听觉:宛转悠扬的歌吹这些夜景从多方面着笔,写得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月夜图”,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表现“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写法指导想象水乡月夜行船的关系,
并体会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思考:“我”在望到戏台时的感觉怎样?”疑为仙境 深被吸引 无限欢喜 第三层(14—21)月色迷朦,水波荡漾,锣鼓铿锵,管笛悠扬,
真仿佛画中仙境,人间天堂
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
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人家的船篷。铁头老生2、“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戏不好看: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有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也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除了正面写戏不好看,也从孩子们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等这些神态描写,侧面表现戏不好看。“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 这样描写观看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第四层(22—30)(1)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同回去,而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归航偷吃罗汉豆(2)在偷吃这一过程中,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重点描写了“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剥”、“吃”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如:对“偷吃罗汉豆”的描写体现了小伙伴们哪
些优秀品质 ?双喜:聪明、机灵、能干、考虑周到、反应灵敏、
办事果断、富有同情心、有组织才能和号
召力;讨论:阿发:淳朴、憨厚、热情、无私;桂生:机灵勤快所以我们说: “偷”豆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淳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快乐。(3)由此我们可以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②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③所谓“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 种气氛、感觉。 三、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二部分):去赵庄看社戏。依次按照“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顺序一一展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少年儿童们自由自在与天真淳朴。四、作业1、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部分。
2、熟悉文章最后一部分。 这是余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深化主题 。第三部分:看戏后1、齐读课文第三部分2、思考:戏看完了,为什么还要写六一公公送豆,这不多余吗? 3、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 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是如何理解的? 末段写对社戏的怀念,起着点明中心的作用。从上文看,戏看得我昏昏入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 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它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相处的亲密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5、回顾全文,看看文章写了几件事?你认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略写详写略写思考: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小结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人物,简笔式速写
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 (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夹灶初中 张建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