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再提分策略(以山东卷为例)课件(共65张PPT)--2022届高考三轮冲刺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历史再提分策略(以山东卷为例)课件(共65张PPT)--2022届高考三轮冲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1:5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新高考历史再提分策略-以山东卷为例
2022届最后一课
备考根基:突破核心考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下
选择性必修一
选择性必修二
选择性必修三
二轮复习资料
2022年新高考历史再提分策略-以山东卷为例
★历史真题选择题逐题突破再总结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
★自主命题押题卷三题及考前回顾
2010—2021年山东卷及2020全国卷一,2021年全国卷甲、乙;共15套题
中古古代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宋元、明清 5个专题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 2
世界古代史:1
世界近代史:1
世界现代史:1
总共15套题,12个专题,每个专题10个题左右,说明每年考1个题
每个专题20个题左右,说明每年考2个题
高频考点:①百家争鸣:1、2、4、6、7、10、11、13
②分封制宗法制:9、11、12、14
③商周思想:3、5、8 (中正有序、民本思想、儒家思想)
知识落点:①巩固分封制、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
②百家争鸣的:背景、内容、意义。
参考答案:1—5:BDBAC 5—10:DBCAC 11—14:BDAD
2010—2021年逐题突破——先秦 14题
高频考点:①魏晋南北朝没有考题:
②汉朝集中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几个方面的措施和影响:
3、4、5、7、8、 主要围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周边匈奴的关系)
汉代的经济两个方面:1、2、6、10
还有选官:9(考察审题)
知识落点: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 理解“推恩令”及效果
②汉代经济针对的名词特多: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田庄、重心南移。
参考答案:1—5:BDBBC 5—10:DCCBA
2010—2021年逐题突破——秦汉到魏晋南北朝 10题
高频考点:①唐代的政治:1、2、3、5、6
科举制、皇权与相权、机构演变、史学常识、藩镇割据
②经济:4 重心南移
③文化:7、8 (对《步辇图》的理解)
考察对材料的理解 “娘娘腔”的背景下的阳刚
知识落点:①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经济重心南移等。
②像3、5、6这样的表格类题目,需要逐个选项和题干去对应判断才行。
③类似第5题,找不同记述反应的历史事实,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同之处,
一则材料不符合也不可以。
参考答案:1—5:CDBBC 5—8:DCC
2010—2021年逐题突破——隋唐 8题
高频考点:①宋代政治:加强皇权:1、7 阶段特征:2
加强中央集权:3、5 王安石变法:6
②宋代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4 民营手工业发展:8
土地利用率提高:9
③宋代思想社会生活:理学:10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11
知识落点:①结合二卷如2021年北宋定都开封的利与弊。全面掌握宋代的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阶段特征各个方面。
②从6到11题看,近年来强调对知识1—5理解,转到强调对题干的解释。
参考答案:1—5:CCACB 5—10:CAAAB 11:C
2010—2021年逐题突破——宋元 11题
高频考点:①明清政治:中央权力机构:2 地方权力机构演变:5
②明清经济: 历史解释类:1 、6 因果类:8
③明清思想文化:3、4、7、9、10、11
知识落点:①主要集中在明清社会思想方面,大都侧重题干和选项的一一对应判断。
②第3题题眼“旨在”——目的是? 4、7、10选项就是对题干的最简洁压缩;
9、11、包括1、6两题,实际考察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
参考答案:1—5:BCBDB 5—10:BBDBD 11:B
2010—2021年逐题突破——明清 11题
高频考点:①抗争探索史:1、22 太平天国 8、13、戊戌变法或史学常识
②社会经济、生活变迁:2、4、6、 15 、20 、23
③民族工业发展:3、
④ 侵华史:5、马关条约 16、19、甲午战争
⑤西学东渐:7、10、16、17、21(都是洋务运动)12(不断深入原因)
⑥中西方(中日)关系:9、 11、 14 都强调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18 、19中日
知识落点:①考察对题干的理解和与选项的对应:2、4、6、 13、15、20、23(生活变迁)
②第19题主语一致原则;第17题太绝对化的选项不选;
③第23题题眼:1898年——后来发现——不久又——
④ 以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中日关系为重点。
参考答案:1—5:ADDDD 5—10:BACDC 11—15:ABDAC 16—20:CAACB 21—23:CAC
2010—2021年逐题突破——旧民主主义革命 23题
高频考点:①中共政策:1、唯物史观 10、12 、14 、16个人立场 、18、19
②社会、经济、生活、思想变迁:2、15 、17 、19 (考察对题干的理解)
③国民革命:3、近代化 6、 8
④五四新文化运动:4、7、11、13
⑤抗日战争:5、
⑥国民党的政策:9、
知识落点:①考察对题干的理解和与选项的对应:1、2、7、9、10、12、15、17、19
(生活变迁、党派的政策) 第12题:主语一致原则
②第19题:太绝对化的选项不选;反映了、说明了、表明了等指向本质。
③ 以党派的政策(注意个人和阶级立场)、国民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重点。
参考答案:1—5:BBDBC 5—10:CCBDB 11—15:CAACA 16—19:CDAB
2010—2021年逐题突破——新民主主义革命 19题
高频考点:①经济发展:1、3、 5、7、8、11
②外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中苏、中与西方关系
③阶段特征: 4 文物分布(近现代史主要大事在东部沿海、一五计划重东北)
知识落点:①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尤其是1957年之前。
②外交注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意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③ 第7题:有“开始”“消除了”等字眼的选项一般不对。
参考答案:1—5:CADBC 5—11:BDDBBA
2010—2021年逐题突破——改革开放前9题(9、10不是)
高频考点:①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变革。1、4、5
②考察对题干及相关背景的理解:2、3
知识落点:①务必要搞明白: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后者建立的过程?
转变前后两种经济体制 的不同有哪些?(作为一个备考的小专题)
参考答案:1—5:CDCCD
2010—2021年逐题突破——改革开放后 5题
高频考点:①雅典民主:1、3、 4、主语一致原则、 8、9、10
②人文主义思想:6、7
③雅典城邦: 2 、3
④罗马法:5
知识落点:①主要集中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城邦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
②古罗马考的不多
③ 几乎所有的题都是在考察对题干的理解(简化原则),题干与选项的对应。
参考答案:1—5:ABBAA 5—10:BDBCC
2010—2021年逐题突破——世界古代史10个题
高频考点:①英国:君主立宪1、14 两次工业革命:3、5 、15 、16、18 殖民扩张:22
②法国:巴黎公社 13、21 法国大革命:5、 20法国工业革命 23社会变迁
③思想演变、文学:3、 10文学思潮、
④近代欧洲思想解放:7、9、11、12、19、
⑤美国联邦制:6、
⑥近现代科学:8哥白尼、达尔文 24现代物理学普朗克
⑦殖民统治:17拉丁美洲(西葡)、22英国
知识落点:①英国最多:集中在工业革命、君主立宪制两个方面
② 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为第二大重点:务必理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内涵
③法国再次:注意巴黎公社、法国大革命及法国的工业革命。
参考答案:1—5:ACBAC 5—10:ACCDC 11—15:BACBD 16—20:BDAAB 21—24:CDBC
2010—2021年逐题突破——世界近代史24题
高频考点:①多极化趋势:1七十七国集团 11不结盟 15七国到20国集团
②美国:2、3 美苏对比、8、 10、13马歇尔计划、21、22
③苏联:3、 6和9:拖拉机 14、斯大林格勒 20战时共产主义
④欧洲:中英关系:4 欧共体:5 德国: 7现学现做 18幻灭反叛思想
⑤ 第三世界:11不结盟 12国际组织 17、联合国成员国 19墨西哥
⑥ 马克思主义:16
知识落点:①美国最多、负面选项: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国家实力相对削弱; 科技发展对
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经济危机持续加深;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② 苏联:其次主要集中在苏联模式 欧洲考的较为分散
③第三世界考察侧重国际组织和多极化趋势
参考答案:1—5:AAABA 5—10:CDDBD 11—15:BBADA 16—20:AADCC 21—22:AD
2010—2021年逐题突破——世界现代史22题
掌握题型解法——选择题
选项
正 确
错 误
表述严谨、委婉
(有利于、一定程度)
价值观正确;
理论高度;
比较优势
(全面、本质、用词);
理性质疑
(2013年全国卷1,31题胡佛)
第一类(易排除)
史实、时间不符;
表述绝对
(有效的、消除了);
逻辑错误
不合常识
(例如:原因和结果);
含有“开始” 等
第二类(难排除)
概念混淆;
部分无关;
范围扩大或夸大;
正确废话;
数字陷阱
(表格、图示类,要逐一对应)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技”,这9招你一定要学会!
1、优先关注“阿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体现了、反应的)
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反映了、说明了、表明了等字眼)
老师这个题选c还是d
选D,反映了指向本质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技”,这9招你一定要学会!
1、优先关注“阿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主体或主语一致原则。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体现了、反应的)
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
(反映了、说明了、表明了等字眼)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技”,这9招你一定要学会!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三审”之一:审时空
“三审”之二:抓关键
(1)中心词:即关键词、 主体或重心。 B、题干材料所给句子的主体就是关键性的词语,正确选项的主体肯定与题干材料所给主体是一致的。
(2)题干语气:如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肯定、赞扬贬抑等。
A、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转折部分。
B、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
C、并列关系:并列前后权重相同,做这类含有并列性关联词的选择题时,常常要用到后边我们要讲的选择题八大原则中的全面原则。
D、因果关系:题干材料含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正确选项也应含有因果关系。
E、假设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假设部分。 F、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条件部分。
(3)标点符号:分号、括号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有时还要注意省略号。
“三审”之三:分析选项:
判定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基础知识、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意思、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选择题解题方法——“六原则”之一:化简原则
将题干化简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复杂的题干材料化简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简单的逻辑推理、或材料中的若干关键词或一句成语等。
选择题解题方法——“六原则”之二:全面原则
全面原则是指题干材料以分号、句号或省略号为标志,包含着并列关系的两层或三层意思,对应的正确选项也必须全面包含这些意思,否则就是错误选项。
选择题解题方法——“六原则”之三:主体一致原则
主体一致原则。主体即题干的主语或重心,该原则指的是正确选项的主体必须与题干材料的主体一致,否则为错误项。
选择题解题方法——“六原则”之四:最近原则原则
最近原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以时间为突破口(时间最近);二是考查根本目的、意图或根本原因(目的最近);三是考查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纵观历史,影响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国家性质、国家利益、政治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根源等,其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选择题解题方法——“六原则”之五:过程反映趋势原则
新高考选择题题干叙述某个历史事件时,经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节点的发展情况,往往反映的该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性趋势。因此,能反映该历史事件发展规律性趋势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否则为错误项,或者说不含有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为错误项。
选择题解题方法——“六原则”之六:绝对性原则
绝对原则:选择题题干材料往往也就几十个字,提到的史实非常有限,要得出一个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显得很粗暴很武断。
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往往包含着如下词语:
单字词:皆、均、仅、最、凡、只、都。
双字词:开始、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根本、所有、消亡。 三字词:保证了、消除了、摒弃了。
开始、尚未、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皆、均、最、都、消除了、摒弃了等。
2022年新高考历史再提分策略-以山东卷为例
★历史真题选择题逐题突破再总结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
★自主命题押题卷三题及考前回顾
16.(12分)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5
图6
图7
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时空观念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时空观念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16题:
图5: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5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6: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7: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7为唐代(天宝元年)。
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纲要上第11课
17.(14分)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14分)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家国情怀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时空观念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17题: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结合时代背景,对梁启超的认识进行论述。
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
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14分)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示例: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梁启超强调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和少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
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进步,为国争光;邹容撰写《革命军》,主张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周恩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担当责任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做且必须做到的事,只有每一个人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担当责任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做且必须做到的事,只有每一个人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
16.(12分)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年) 李时珍三次应试不第,后弃儒学医。为深入系统研究历代药物,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达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名山大川,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张居正(1525—1582年) 张居正年少得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内阁首辅。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张居正改革使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暂时缓解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宋应星(1587—约1666年)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连续六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12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史料实证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2020年山东卷第18题)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81.12.12号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
82年3月23日1天
讨论记录:
……(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 ……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
83年3月3日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大队如何制定措施。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
84年4月12日半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 ……
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时空观念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
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信息1来源:
说明/价值1:
信息2政治:
说明/价值2:
信息3经济:
说明/价值3:
信息4文化:
说明/价值4:
总之——
谈史料价值:
1、什么史料
2、几手史料
3、记录了——
可研究——
4、补充出处等
19.(15分)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
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历史解释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时空观念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答题示例1: 对话主题:《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
A:听说了吗 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B:当然,威廉和玛丽都同意了。
A:这下国王的权力被大大限制。
B:确实,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收赋税,国王的经济大权都被限制了。
A:还不是因为詹姆斯二世倒行逆施,现在可是新教的天下。
B:这下议会真是扶摇直上了。
A:没错,《权利法案》正是以法律权力代替君主权力,日后国王恐怕就是“统而不治”,而议会的统治得到确立了。(7分)
(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注意:
第1问、找好主题;
写出历史味
第2问、找好角度;
e7d195523061f1c07f83f732a5522b9b3ebe164d7250580aEF66DE1A1ABCD1416532D3433F8BE1C4DD26AF8C595CA3B8FBFFDC471B28313D41FC0B29AEB12651AEAC05881CD0265D4CB30185DEC2EB287A3DCBE2E99F13933C1E803DDF331C0150FEA0675F290631D1EDC3C927CD0AA74DD8F417A5B73495B4C9A5AA47CFEB588A1D25B820586C98
☆(2021·山东卷·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 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图3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4 黄泛区示意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12分)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16.(12分)
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
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 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 (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 (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6.(12分)
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 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 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 (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 (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注意:逐句的概括材料,全面提取图文信息; 分角度作答;
☆.(2021·山东卷·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图5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13分)
附录:
《小英雄歌》(节选)
小英雄,慧且聪,
风姿豪迈天骨冲。
英雄本原有二事,
为子当孝臣当忠。
读书须知辨邪正,
圣经贤传相辉映。
……
小英雄,雄且英,
家之麟凤国之桢。
小英雄,休云小,
少不好学行将耄。
古人因文能见道,
今人开智宜阅报。
……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解析:本题两问,一是信息提取,关键在全面,既要看文字又要看图片,特别注意题头和图片的文字及图片中的图画都是可提取的信息。第二问,历史阐释注意从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养三个角度来阐释,为什么的关键是1902年中国所处的大背景——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实行新政试图挽救统治危机;是什么关键是利用好提取的材料信息的关键词。评价小英雄是关键把握小英雄的特点:新旧杂陈、中西结合。
(一)信息提取 信意举例: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火枪、地球仪;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
( 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闸释 阐释内容: (1)“小英雄”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2)“小英雄”形象的内涵; (3)“小英雄”形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2021·山东卷·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足 迹
材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图6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提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 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一)史事 能对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平等五个地点的革命史事作简要叙述。
(二)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 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提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 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读题干】
(1)试题类型:论证自拟观点题。 (2)时间范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史实依据:以题干所依据的五个地点对应的史实为论据。
(4)作答主题:围绕:“足迹“拟定一个反映中国共产党发展趋势的论题。
(5)立论正确:意即拟定的论题既要符合史实,又要政治正确。
(6)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充分运用五个地点对应的史实,论证反映中国共产党发展趋势的论题,
史实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要清晰,言简意赅。
(7)关于字数:既然是一篇历史题文,史实论据又非常充实,建议将文字字数控制在350字。
【解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顾与图中五个地点相关的重要史实,初步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
命走向胜利的“足迹“,为后面拟定论题和具体论证奠定基础。
(1)瑞金: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2)遵义:遵义会议。 (3)延安:延安成为抗战时期中央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指挥中心。 (4)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5)北平:七届二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很快到了北平。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国民党求和声明,举行了北平谈判,由于国民党拒绝在和谈文本上签字,中国共产党指挥解放军开展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为了筹划建立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努力推动之下,在北平召开了新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办了开国大典,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
提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 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自拟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初步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足迹”后,
下面就是围绕党的革命“足迹”,自拟论题。
(1)足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选择。 (2)足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革命史。
(3)足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4)足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抗争史。
(5)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足迹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6)追寻红色足迹,继承革命历史。 (7)寻找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史。
(8)弹奏革命先烈的足迹前进。 (9)感受党的革命足迹。 (10)追寻党的光辉足迹。
【整理答案】 足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选择
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走的是俄国式的城市革命道路。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等人开始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毛泽东结合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发展,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推动了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壮大,1931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方针政策问题,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1935年中央红军来到了延安。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指挥中心。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国民党反动了内战,延安领导解放战争不断走向胜利。
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中央于1949年春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城市,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胜利,很快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9月,北平召开新政协会议,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10月1日,北京举办了开国大典,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取得了最终胜利,
纵观新民主义注意时期的足迹,从城市革命道路到井冈山革命道路,是党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奋斗史。
提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 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自拟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初步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足迹”后,
下面就是围绕党的革命“足迹”,自拟论题。
(1)足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选择。 (2)足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革命史。
(3)足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4)足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抗争史。
(5)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足迹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6)追寻红色足迹,继承革命历史。 (7)寻找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史。
(8)弹奏革命先烈的足迹前进。 (9)感受党的革命足迹。 (10)追寻党的光辉足迹。
注意:
第1:起一个合理的题目,一般加上时间或不断完善等
第2:历史小短文格式:题目;分段阐述;结论。
分段阐述要抓住背景和影响。
第3:巩固党史:纲要上第21—29课;
二轮复习资料党的会议、精神。
☆.(2021·山东卷·1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 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乙: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 丙:1870—1913 年英、美、法、德在
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40 40 41 43 —
生铁产量(千吨) 6671 8666 7089 9078 10425
粗钢产量(千吨) 582 2040 2997 5115 7787
煤炭产量(百万吨) 130 166 167 234 292
——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等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5分)
(1)是。 理由:能结合工业化背景,说明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不矛盾。 材料甲主要反映了传统工业,乙反映了新兴工业的角度作答;
材料甲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乙、丙反映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角度作答。(若回答“矛盾”,言之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 材料三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
(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 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3分)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3)能认识到材料是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作答。
(4)能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角度作答。 (5)所提原则合理,说明充分,符合唯物史观。 例如:历史的、辩证的、唯物史观等。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比如,英国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地位的变化。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38.(24 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
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2014年山东卷 第38题,可对比2021年山东卷第19题)
问题:(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4 分)
(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 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 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 说明理由。(6 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 ② 加以阐述。(8 分)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
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
2022年4月济南二模16题
材料二、1601年利玛窦来到北京,带来了世界地图。李之藻(杭州人)接触此图后,为其征服,不仅研究之“孜孜尽年不舍”而且“歉前刻之隘狭,未尽西来原图什一,谋更恢广之”,从而促使利玛窦再对原图进行则增改,对中国人地理知识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据(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等
问题:(2)对于明代杭州人形象的研究,
应如何看待材料二的价值?
2022年新高考历史再提分策略-以山东卷为例
★历史真题选择题逐题突破再总结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
★自主命题押题卷三题及考前回顾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
常见
三类
主观题
题型
小论文/论证类题
小短文/作文类题
答题都是分三步走:
问什么先答什么:①内容/表现/措施/现象/信息/特点
然后阐释———:②背景/原因
(分角度) ③影响/意义/评价/启示
分析、评析、理解、说明、阐释、解释等
答题也是分三步走:
(1)拟定题目:
①要包括问题“围绕———”句子的关键词。
②要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或关键词。
(2)多角度论述:——要结合材料
①分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
②分三个以上的时间段;
③分三个以上的国家;
④分背景、内容、影响等。
(3)回扣主题并谈(对中国的)启示:
先修改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然后围绕主题写内容/表现、原因、影响三段
最后要进行总结。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小短文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济南市4月模拟考试)
停战车厢
材料
在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停着一节编号为“2419D”的车厢,这节车厢极富传奇色彩。据说它曾是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但1870年9月拿破仑三世在与普鲁士的色当战役中战败被俘,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1918年11月11日,法军最高司令福煦元帅作为战胜国的代表,在这节车厢中与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议。之后它正式以“停战车厢”之名,进入象征法国军威与战功的荣军院,接受人们的致敬。而在1940年6月21日,这节车厢又被德国人从博物馆里拉出来,做为法国停战投降文件的签署地,并被当作战利品运回德国,变成德国民众瞻仰的“爱国主义景点”,直到德国战败前夕被战火焚毁。
1950年9月,法国政府将一节与“2419D”号车厢同一生产批次的车厢,布置成“停战车厢”原来的模样,重置于贡比涅森林。与此同时,“舒曼计划”开启了西欧以煤钢联营为序幕的经济、政治合作进程。此后针对这节“停战车厢”的纪念,则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对过往的包容和理性。2018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停战车厢”前共同参加了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停战车厢与法德关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主题: 停战车厢所代表的发的关系变化
变化是什么?二战前,“停战车厢”是法德两国对抗与复仇的象征;二战后则成为法德和解与合作的象征。
二战前原因和影响:20世纪上半期,因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普法战争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两国之间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与世界殖民地上存在严重矛盾;极端民族主义及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导致法德之间的长期仇视和战争。这使欧洲长期处于动荡之中,给法德和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破坏。(阐述历史原因或影响,只要能从两个角度作答,每一角度2分,共4分)
二战后原因和影响:二战后,法德两国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两极格局所取代,法德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两国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在反思历史、吸收两次世界大战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消除隔阂,走上了和解、合作之路。法德的和解促进了法德和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为当今各国处理历史与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阐述历史原因或影响,只要能从三个角度作答,每一角度2分,共6分)
最后总结:法德从战争、仇恨到和解、合作,是国际形势和两国根本利益决定的。同时法德关系的演变也警示我们战争与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平与合作才能共享繁荣。(总结结论,只要能指出法德关系演变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即可得2分)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小短文
18.(14分)图10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土地政策或文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淄博二模)
材料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以“土地政策演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以“土地政策演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问题:审题不好写成建国后的土改了;
不会修改题目;
不知道答了政策后要分析什么。
题目:只要加上时期即可:
例如: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进。
然后每个时期,需要先说政策是什么、
政策制定的背景原因、
政策的影响,最后有小结。
时期 内容 作用 变化及依据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变化:有消灭封建剥削变为限制封建剥削,再到消灭封建剥削。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使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小短文
16.(14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联合质量测评)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过秦论中篇》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顺治帝在北京登基,他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后清政府迅速接管了明朝疆城并继承了其统治秩序,实现了“大清”即是“中国”的角色转变。康熙帝重视落实各项文化工程官方着手编修史籍。其中的《大清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为确立国家疆域界线,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甚至为消解“华夷之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统志》专设“外藩蒙古统部”,将边疆地域纳入“大一统”疆域范围,从观念世界中构建了新的疆域版图,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乾隆中期,清代疆域达到极盛,续修《一统志》昭示了疆域“一统无外之盛”,继续塑造了中国疆域广阔的空间观念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以秦汉、魏晋、明清朝代为例,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图:西晋内迁各族示意图
注意: 主题:加时间、加不断即可: 秦汉以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或不断完善。
问题:不写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缺少史实; 最好一个时期把背景、表现和影响都写了,不分为三。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小论文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05年在清末的各年份中看似平常,但实际却是充满躁动与梦想的一个年份。
历史事件 经过 影响
日俄战争 日俄以中国东北为战场,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俄国战败 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排满革命”呼声渐起,君主立宪思想风行
废除科举制 清廷发布谕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即停止” 推动新式教育发展和大批学生留学,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与分化,使清政府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力削弱
邹容之死 由于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邹容遭到清政府的逮捕而被迫害致死 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使革命思想传播更广,使更多的人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交谈的中心内容为如何改造中国,严力主改良,孙主张革命 严与孙的分歧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分道扬镳,更多的人转向革命派
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围绕1905年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格式:先提取信息 论题; 多角度论证(题目的四则材料分四段)、 小结
论题: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 / 资产阶级革命日益兴起
/ 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日益暴露。
高考历史第41题—示例(2022年临沂二模):
41.阅读材料(图12),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所以我们国家要注重科技
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背景、内容、影响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济南市4月模拟考试)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
材料
辛亥革命后,公民概念和公民权利的法律规定才开始在中国产生。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近代公民教育思想发展的早期尚未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而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公民道德为核心的中西融合的德育观。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不少教育界人士开始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张,早期以公民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演变成为以“公民资格”为主题的公民教育思想。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指出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4分)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阐释理解等
特点:将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与中国式公民教育紧密结合; 由政府倡导,民间力量参与;
具有明显的民主共和主义色彩(或:公民教育出现时间较晚,公民教育范围扩大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公民教师目标从道德核心到公民资格,以法律形式保障,受西方公民教育影响等)。(概述历史特点,任答其中一点得2分,共4分)
解释: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量的增强:“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化。(分析历史成因,任答其中一点得2分,共6分)
影响、认识: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是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有利于破除传统的臣民观念,提高人们的公民意识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激发国人对民主、自由、平等的向往,对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进步意义。(阐述历史认识或评价,任答其中一点得2分,共4分)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阐释理解等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济南市4月模拟考试)
中法关系
材料
甲 1949年12月28日,法国总统奥里奥尔表示:“我认为这件事(承认新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不能等人家来逼着我们承认。”然而,美国国务卿史奇逊表示:“美国国务院坚决反对法国承认共产党中国的想法。”当时法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严重依赖,遂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始末——20世纪
40~60年代的中法关系》
乙 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冲破重重阻力,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法方这一愿望也得到了中国的积极回应。在双方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下,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轰动世界,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据沈孝泉《中法建交50年:在大国关系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评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法关系的变化。 (14分)
变化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法国暂时放弃承认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法顺利建交。
变化为什么?
20世纪50年代,法国暂时放弃承认新中国。(1分)二战结束后,“冷战”格局逐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社会主义国家;法国受二战破坏,实力大幅下降,在经济和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分别从中、外角度作答,每一角度得2分,共4分)
20世纪60年代,中法顺利建交。(1分)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迫切需要扩大国际影响力;欧洲走向联合,法国经济实力增强,对外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法国的影响和作用;中法建交符合两国国家利益需求。(分别从中、外角度作答,每一角度得2分,共4分)
变化的影响认识:中法关系的变化是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逐渐演化和中法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中法关系的改善,提高了中法两国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长期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项重大的外交胜利。(分析认识或影响,从任一角度作答即得2分,共4分)
审题:格式: 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和认识。
注意:原因分析变化前和变化后两个状态的。
法、中、世界等多角度分析原因和影响。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阐释理解等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向美、英提出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方案,以缓解苏联在东线战场的压力。美、英保证一定会尽力援助苏联,却迟迟不兑现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和丘吉尔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丘吉尔虽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又极力主张盟军在地中海东部实行巴尔干登陆作战计划,目的是抢在苏联之前侵入东南欧,以阻止苏联进入。在苏联的坚持和美国的支持下,会议决定美英将于1944年5月发动登陆法国北部的“霸王”计划1944年,苏军进入东欧,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英美两国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他们认为苏军有可能席卷欧洲大陆,将使西方失去对欧洲的主宰,进而失去对世界的主宰,英美法等国终于决定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据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要求:结构完整,角度全面准确,史论结合。)(14分)
曲折性的表现、原因、影响、认识、实质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泰安一模)
胶济铁路对近代山东的影响
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侵占山东。
胶济铁路逐渐取代了原来的鲁中大道而成为山东新的商品流通主干线路。胶济铁路与青岛港直接连接,内陆与沿海紧密联系,内地农产品经由火车运到沿海港口进入销售市场,减少了大车长途运输费用。运河在南北运输及贸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沿河地区的货物改由铁路运送,愈来愈多的货物流向济南、青岛。铁路沿线许多城镇,因运输的便利而成为商品集散地并繁荣起来 。
铁路运行和停靠时间的严格规定,迫使人们增强时间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生活节奏。长距离的出行,外出经商者屡见不鲜,传统的坐守田园,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被打破。人口的流动加快,活动与交往的空间扩展,人际交往渐趋频繁,封闭保守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日趋社会化。乘坐火车要男女同坐,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逐渐淡化。
——摘编自《胶济铁路的修建与近代山东经济格局的重构》《胶济铁路与近代区域社会变迁》
就胶济铁路对近代山东的影响加以阐释。(14分)
17题:就胶济铁路对近代山东的影响加以阐释。(14分)
首先要认真审题——只谈影响,
然后注意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角度谈,
最后要学回最大限度的利用材料回答问题
(说白了就是概括和16题一样,的抄材料)。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阐释理解等
18.(15分)《群众》周刊创刊于1937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的理论刊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日照二模)
材料一
《群众》周刊刊载的时评、社论和文章(摘录)
1937.12—1938.07 1937.12《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拥护蒋委员长宣言》1938.01《制止日寇非人暴行》《怎样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战》《平型关战斗的前后》1938.06《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07《一年来的东北抗日联军》《向前线将士致敬向阵亡将士死难同胞致哀》
1939.02—1940.12 1939.02《团结抗战,力求进步、依靠民众!》1930.07《反对妥协投降坚持抗战到底》《坚持团结才能争取最后胜利》1939.08《平原游击战的经验教训————陈赓旅长访问记》1940.01《“扫荡”和反“扫荡”的一年》1940.12《论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
1941.06—1945.04 1941.06《苏德战争与中国抗战》《为建立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而斗争》1943.04《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01《从胜利的民主望民主的胜利》1944.09《论三三制》《在民主和平的大道上前进》《论秧歌剧的形式》1945.04《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
材料二
1938年武汉地区《群众》周刊读者身份统计
——据张红春《<群众>周刊的抗战政治动员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群众》
周刊的抗日宣传工作加以阐释。(15分)
我们不能再死板的套用内容、原因、影响分三部分作答,而是结合材料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内容、原因、和影响,当然不不能忘了材料二。
有套路,但务必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
常见
三类
主观题
题型
小论文/论证类题
小短文/作文类题
答题都是分三步走:
问什么先答什么:①内容/表现/措施/现象/信息/特点
然后阐释———:②背景/原因
(分角度) ③影响/意义/评价/启示
分析、评析、理解、说明、阐释、解释等
答题也是分三步走:
(1)拟定题目:
①要包括问题“围绕———”句子的关键词。
②要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或关键词。
(2)多角度论述:——要结合材料
①分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
②分三个以上的时间段;
③分三个以上的国家;
④分背景、内容、影响等。
(3)回扣主题并谈(对中国的)启示:
先修改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然后围绕主题写内容/表现、原因、影响三段
最后要进行总结。
注意:一个主体,我们分内容、原因、影响;两个主体或两个时间段以上,我们每个主体或时间段,相对独立的阐述完内容、原因、影响,再写另一个。
2022年新高考历史再提分策略-以山东卷为例
★历史真题选择题逐题突破再总结
★2020、2021年真题主观题再分析
★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
★自主命题押题卷三题及考前回顾
★自主命题押题卷三题及考前回顾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百年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重要意义和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一)坚持党的领导。(二)坚持人民至上。(三)坚持理论创新。(四)坚持独立自主。(五)坚持中国道路。(六)坚持胸怀天下。(七)坚持开拓创新。(八)坚持敢于斗争。(九)坚持统一战线。(十)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共百年奋斗史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109—112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四大成就、五大意义;
★自主命题押题卷三题及考前回顾
论题: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阐述: 1921年中共共产党成立,在领导中国革命的 过程中我们由学习俄国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背景)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内容)中共七大被确立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指导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意义)
邓小平理论:(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2)解决问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地位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写入党章,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解决问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地位确立:2002年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科学发展观(2)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3)科学发展观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写入党章(5)确立指导思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确立为指导思想。(6)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之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与理论创新。
★自主命题押题卷三题及考前回顾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写明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辛亥革命的评价和背景以及二轮复习92页习近平的讲话要看好
★自主命题押题卷三题及考前回顾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一百年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航天精神、抗疫精神。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滋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党铸就的伟大精神,结合这一精神形成的背景、内涵和伟大意义展开论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 建党精神的背景:自1840年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掀起了一系列救国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需要有新的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在发展壮大,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建党精神的内涵: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3)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意义 ①是维护巩固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性成果的必然要求。 ②是发扬党的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丰富发展党的精神谱系的必然要求。 ③是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永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④是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⑤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史料实证的概念:
史料实证107—108页
二、史料类型
1、传统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行为史料
2、新型史料:图片、录音、录像等也为史料的一部分
3、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后者价值相对高
4、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四、史料的运用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去伪存真),选取第一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唯物史观),如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思考;
(3)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无证不信,孤证不立);
(5)讲究文献与考古结合的二重证据法。
谈史料价值:
1、什么史料
2、几手史料
3、记录了——
可研究——
4、补充出处等
二轮复习史料实证复习巩固
二轮复习史料实证复习巩固
史料实证107—108页
五、判断史料可信度的几条原则
①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为最可信。
②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③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
④无意史料比有意史料可信。
⑤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学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文学艺术作品存在虚构、夸大等艺术加工成分,不能够等同于史料,使用时应与其它史料相印证。
六、史料的搜集:包括 ①利用工具书、②追踪搜集(与问题关联的史料)、③平时阅读搜集、④调查访问、⑤利用互联网等。
还要搜集哪些史料?
(1)从内容上说——,还可以
(2)从类型上说——,还可以
史料搜集注意哪些原则?
①多样化,多元性;搜集更多的、
多种类型的。②真实性;③典型性。
口述史料的史料价值:口述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补充。但口述史料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印证;对所引用的口述史料要进行甄别和考证。
考前提分的十大策略:
1、向认真审题要一分
2、向工整书写要一分
3、向规范、善始善终要一分
4、向合理答题顺序、答题方法要一分
5、向难题攻关要一分
6、向认真改错、打造满分答卷要一分
7、向使每道错题效益最大化要一分
8、向基本概念要一分
9、向多微笑要一分
10、答案一定要“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
奔跑吧,2022!
预祝同学们
金榜题名,心想事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