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4【教案】语文一轮 现代文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把握环境描写

文档属性

名称 2.2.1.4【教案】语文一轮 现代文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把握环境描写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4 06:4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把握环境描写
——小说环境考查三角度,答案思维一辙出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环境类题的命题重心有三: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题型一 概括环境特点
命题角度一 自然环境特点概括
【教材探源】
《祝福》中有多处自然环境描写,请找出一处,并概括其特点。
原文语句 特 点 答题启示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雪大而乱 对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概括,需要先找出具体语句,再找出具体描写环境的词语或修饰语,如“大”“乱”,从而提炼出环境特点。有时需要把所写景物全部找出,看其共同特征
【关联高考】
题干示例 (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芒种》)
明辨题型 自然环境特点概括题即对自然景观特点的概括,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景物”“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儿的路子走的。唯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洗碑:刻碑。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关联教材] 《祝福》环境特点概括方法——找到具体景物,看其共同特征。
[试写答案]                                     
                                    
                                    
                                    
                                    
                                    
[解析] 画线语句已经明确点出时令“正在春时”,景物“春阳”特点是“暖融融”,“枯茎”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景物特点是有生机,有活力。景物的作用需从对情节、人物刻画和主题等的作用方面考虑。生机勃勃的景象唤起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是人物心理变化的动力,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联系人物此时的境况,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心里已有春意,也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参考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第一步: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内容
描写自然环境的文字不像社会环境描写那样分散,而是相当集中,多集中在文章开头与结尾,中间偶尔也有。要全面找出写时令、天气、地点、景物等的文字。
关联教材:《祝福》中四次写到“雪”,每次的特点都不相同。
第二步:分析概括自然景物的特点(寓意)
1.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寻找并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注意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
2.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文章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关联高考:《芒种》中对罗永才所处的环境运用多角度描写,画线语句“春阳暖融融的”“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表现了生意盎然、万物复苏的环境特点。
命题角度二 社会环境特点概括
【教材探源】
《祝福》中有多处有关“祝福”的社会环境描写,请找出一处,并概括其特点。
原文语句 特 点 答题启示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忙碌、隆重、落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对社会环境的概括需要从人物活动的场所、时间、人物所做的事件、人物活动的状态特点、人际关系、地域风情等方面来提炼概括
【关联高考】
题干示例 (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2014·重庆卷)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辨题型 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即对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情风俗、处所以及人际关系特点的概括,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生活”“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关联教材] 借鉴对《祝福》中社会环境特点的概括方法。
[试写答案]                                     
                                    
                                    
                                    
                                    
                                    
[参考答案] 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概括社会环境特点思考“五角度”
“时”的角度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地”的角度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人”的角度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另外,“人”也可扩大为风俗习惯、社会风气、风情及意识观念等“软”因素
“事”的角度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景”的角度 “景”指“景物”,就是自然环境对社会环境的烘托与暗示,一切景语皆情语
家庭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社会小环境,分析概括其特点时要注意:
①家庭的社会层次、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
②家庭院落布局、装饰装潢。
③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④家风及历史传承等。
题型二 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教材探源】
《祝福》一文开篇是如何描写鲁镇的年终景象的?
答案呈现 答案启示
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的热闹场景和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形象具体,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1.题干“描写”“景象”说明考查的是环境描写手法2.找出具体语句,“光”是视觉,“响”是听觉,“香”是嗅觉,这些都是写景角度3.在解答环境描写手法题时,需要答出所写景物的内容以及运用技巧的效果
【关联高考】
题干示例 (江苏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
(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董师傅游湖》)
明辨题型 (1)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描写”“景物描写”“特色”“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2)此类题有两种题型:综合型(题干没有明确具体技巧,答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如上“分析其表现特色”),具体型(题干明确了某种技巧,如“修辞手法”)
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关联教材] 《祝福》开篇环境描写的技巧。
[试写答案]                                     
                                    
                                    
                                    
                                    
[解析]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深远似涓涓细流”是视觉,“隐隐喧声腾上来”是听觉,“蓦地心中一颤”是内心感受,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
[参考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一、自然环境
1.描写的技巧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描写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2.从修辞角度看
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从形、声、色、味等角度对景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平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二、社会环境
1.点面结合(“面”是指场景的整体,“点”是指场景中的个别情景,一般是指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部分。点面结合,即场景的描写既注意整体,又突出重点)
2.简笔勾勒(白描)
3.细描(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使整个场景熠熠生辉)
关联教材:《祝福》中开篇对准备“祝福”的描写有“面”的“简笔勾勒”——“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有“点”上的细节刻画——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壽”字与对联。
三、判定描写手法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具体答题模板: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型三 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材探源】
《祝福》中四次写到雪,五次写到“祝福”,各有何作用?
1.四次“雪”——自然环境
出现位置 答案呈现 答案启示
第一次是“我”刚回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自然环境的特点),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对社会环境的作用),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对人物的作用),为“我明天决计要走”做铺垫(对情节的作用) 1.虽然题干问的是“作用”,但需要概括环境的特点2.下雪是自然环境的描写,需要答出其对社会环境、人物、情节的作用
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这一段描写烘托了祥林嫂死得凄惨悲凉(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对次要人物的作用) 此处答题重点是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对主要人物的作用),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 对人物及情节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环境的特点),寄托“我”对逝者最沉重的哀悼(作者情感),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对读者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对主旨的作用) 既要概括环境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对作者情感、主旨、读者的作用
2.五次“祝福”——社会环境
出现位置 答案呈现
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 这些“祝福”景象的描写,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人物与情节),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主旨中的社会本质)。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概括为,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主旨)
续 表
出现位置 答案呈现
祥林嫂刚到鲁镇时 表现祥林嫂刚到鲁镇被获准参与“祝福”时的忙碌、能干与满足(人物)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 鲁四老爷的告诫体现了反动理学观念和封建卫道士的淫威,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主旨)
祥林嫂捐了门槛后 这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使她走向死亡。这段场景描写更加清楚地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更具控诉力量(社会本质)
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的主题(主旨),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情节)
特别注意:社会环境的作用除了要考虑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上的呼应之外,更多地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在揭露社会本质、突出社会意义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联高考】
题干示例 (2021·浙江卷)第2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2019·全国卷Ⅲ)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明辨题型 (1)题干中往往有“分析”之类的作答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2)区分综合型(不说具体作用角度)与具体型(明确对主题或情节或人物的作用)
4.(2021·浙江卷)阅读《麦子》(文本见“高考任务二”T5),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2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关联教材] 《祝福》中四次描写“雪”的作用。
[试写答案]                                     
                                    
[解析] 先看第2段环境的特点。树都长不高,只能长那种生存能力强的榆树,风又大,说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头和老婆婆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够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而老头的话,“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则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描写的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的活动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等。具体分析环境特点,要看景物的共同特征,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特点。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1.社会环境
角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人物方面 ①交代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个性和生活情趣;②影响或决定人物命运,有些小说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命运
续 表
角度 作 用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主旨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题
2.自然环境
角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②揭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小说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氛围,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以感染读者
人物方面 ①为后文刻画人物做铺垫;②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情节方面 ①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③与标题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④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的内容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主旨方面 ①象征或暗示主旨;②深化主旨
第三步:组织答案的步骤。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