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主旨意蕴与标题类题
——思想情感不好懂,人性社会来支撑
题型一 分析主旨意蕴
小说的主旨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主旨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旨。在小说中,作者不直接告诉读者写作意图,其主旨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悟出来。
分析主旨意蕴往往以探究题的形式出现。虽为探究,本质还是把握主旨,主要是把握文本的思想意蕴、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主要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即小说的思想意义,重在把握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把握作者的倾向性。不论是解答小说的思想意蕴题,还是情感意蕴题,解题的思路是一样的,都需要综合考虑。
【教材探源】
《祝福》一文主旨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呈现 答案启示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致被吞噬。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压垮了。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文章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文中的“我”以及和“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这一现状感到悲愤、憎恶却不知所措 人物形象,包括次要人物形象,也可看出文章的主旨
通过祥林嫂的婆婆、柳妈、鲁镇的所有人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开篇和结尾时对“祝福”环境的描写,深刻有力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麻木、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 当时的社会环境
【关联高考】
题干示例 (2020·浙江卷)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2018·江苏卷)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主旨”“意图”“道理”“寓意”等字样(2)题干中含有“探究”“探析”“谈谈你的看法”等暗示的词
1.(2020·浙江卷)阅读《雪》(文本见“高考任务一”T2),完成后面的题目。
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关联教材] 借鉴《祝福》主旨意蕴丰富的解答思路。
[试写答案]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小说主题的理解。“钢琴修复”这一细节内蕴深刻,具有象征意味。女主人公请人修复钢琴,其实是在修复男主人公因战争而受到创伤的心灵。女主人公是离婚后来到小城的,她因为一系列的“修复”行为,尤其是对钢琴的修复,又重新找回了爱情,因此钢琴的修复也象征着爱情的修复。联系文章主旨和战争的背景,可知钢琴的修复从更宏大的角度看,还象征着战后家园和美好生活的重建。
[参考答案]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第一步,了解小说主题意蕴的表现形式。
小说主题意蕴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或假恶丑。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小说内容,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第二步,掌握主题意蕴的探寻角度。
(一)作品角度
1.从人物形象(性格变化)中探寻。
①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
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
③关注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
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⑤关注人物的典型意义,即从“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
关联高考:《雪》中两个人物心灵创伤的修复。
2.从情节中探寻。小说情节往往以某些矛盾(或某个线索)为中心,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线索怎样贯穿,无不体现人物的性格,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经常被运用的方法。情节的发展是典型人物的变化和成长的历史,同时也是揭示主题的过程。
关联高考:《雪》中钢琴修复的过程就是爱情乐章重新奏响的过程。
3.从作品所描写的典型环境中探寻。环境为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的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发现作品的主题。环境描写常常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还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
关联高考:《雪》战争背景下人物心灵的创伤。
4.从其他角度探寻。从作品中隐含时代背景的语句或注释的时代背景探寻小说主题。从标题、题材、构思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二)作者角度
1.从作者的背景探寻。
知人论世: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
2.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探寻。
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关联高考:《雪》的作者以大后方一座寂寥而美丽的小城为故事背景,通过写“钢琴修复”,意在表现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的主题。
第三步,要有深挖意识。
找到角度后,再探寻背后隐含的东西,多问“为什么”:为什么写这个人物,为什么写这样的环境,为什么写这个情节,往其主旨意蕴的表现形式上思考,主旨意蕴就出来了。
题型二 理解或赏析小说标题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标题类题目,包含两个命题角度:一是标题意蕴理解,二是标题作用探究。
【教材探源】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答案呈现 答案启示
①交代祥林嫂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背景”“气氛”是从题目与环境方面思考的
②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即以此为题推动情节发展 从题目与情节方面思考
③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用祝福的热闹繁忙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从题目与人物命运方面思考
④首尾呼应,同时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从题目与主旨角度思考
【关联高考】
题干示例 (2019·浙江卷)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2016·全国卷Ⅱ)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明辨题型 题干中一般有“题目”“标题”等字样,再有“好处”“妙处”“为什么”等字样,就是标题作用探究类题目
2.(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关联教材] 借鉴《祝福》以“祝福”为题的答题角度: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
[试写答案]
[参考答案] (示例一)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示例二)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六角度”理解或赏析标题
角 度 作 用
环境 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情节 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使文章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
人物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主题 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身表达特点 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读者 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