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测试卷(1)
一、基础知识(2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烂熳( ) 绯( )红 芦荟( )
匿名( ) 不逊( ) 广袤( ) 无垠( )
弥补( ) 黯( )然失色 颔( )首低眉
2.将课内词语补充完整。(6分)
油光可____ ____首低眉 诚____诚恐
广袤无____ ________危坐 ______一是
众目________ 翻来________ 粗制________
藏污________ ________寡欢 花团___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5)
(1).《藤野先生》作者________,选自他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日本老师全名是______________。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散文诗_______,选自他的诗歌集____________。
(2).《我的母亲》的作者_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_,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母爱是博大的,有人曾说:“母爱不是万物而胜于万物,母爱不是宇宙而高于宇宙。”请写出两条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4分)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0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回答问题。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本段选自《列夫·托尔斯泰》,那么你知道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吗?请写出来。(两部即可)(2分)
2.在文中找出你所喜欢的词语,并将它们写在下面。(2分)
3.概括文段所描写的内容。(2分)
4.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表现出来。你认为作者描写成功之处是什么?试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5.你怎样理解“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4分)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26分)
雀鸟为什么不吃虫
①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江苏泰兴鸟雀成灾!数万只尚不知名的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刚吐的嫩芽尽数啄食。
②看到这个消息,既感到震惊,又觉得它似乎在情理之中……
③查有关资料,食植物的鸟类为数不少,但它们主要是吃植物的种子、果实以及花蜜。仅有少数鸟类,如松鸡和雀鹛吃野生植物的芽苞、叶以及各种蒿草等。像那种成群的、麻雀那样大小的、吃植物嫩芽的雀鸟,我花了很多工夫,就是查不到。
④不过,我们可以想一想,在连续数十年使用杀虫剂的今天,在农业区能够历尽种种磨难仍保持如此种群的鸟类,难道它们是吃虫子吗?我们知道,虫子一多,人们心里就不舒服——这就像眼睛容不得半粒沙砾一样,人们容不得它们的存在。在人为的环境里,那些虫子是不太可能大量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成群的小鸟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虫子,供它们食用呢?或许它们是从别的地方长途迁徙而来的,即使这样,在它们的原产地也没有虫子可吃。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虫子,那些成群的雀鸟却只吃植物嫩芽,而很多虫子也吃植物的嫩芽,虫子又没有天敌,植物能活到今天吗?长此以往,以它们为食物的虫子早该绝迹了。
⑤据我的观察,在我们这里能够见到的,可称得上“群”的小鸟是白头翁。可在秋冬季节,它们是以几乎木质化了的秋枫的种子和只有一层薄皮的女贞子的种子为食。在春天,它们一样也不吃虫。不知这是不是巧合?总之,它们家族能免遭灭绝真是幸运!
⑥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表达,可能就更说明问题:因为有了虫子,就会有人打农药,所以,吃虫子的小鸟,将不太容易成活。因此,我有一个朦胧的感觉:江苏泰兴的那些小鸟是长期被逼无奈才改变了习性的。
⑦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被严酷的大自然所逼迫,也改变了习性。毕竟,生存才是硬道理。那些来不及改变习性的雀鸟,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恐怕不是大自然的逼迫了!
⑧幸运的是,江苏泰兴的雀鸟改变了习性,找到了新的食物,但那群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
13.江苏泰兴数万只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的嫩芽尽数啄食,作者为此而“震惊”。依据第③段的有关资料和后文的相关内容,分析作者感到“震惊”的原因。(4分)
14.在第④段里,作者提出了怎样的一个结论?(2分)
15.江苏泰兴那些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为什么?(统观全文,讲述两点理由)(4分)
16.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要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保护生态平衡呢?(2分)
(二)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风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他们面临的将是十分a(恶劣、恶浊、拙劣)的环境和十分b(残暴、残酷、残忍)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C(严密、严明、严峻)的考验?
③将军思索着……
④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⑤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⑥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⑦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⑧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从容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⑨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注)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⑩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为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
注:军需处长是负责筹备部队粮食、被子、衣服等军需物资的干部。18.本文的主人公是 ,本文对主人公所作的描写是 描写。(2分)
19、从第②段a b c 处括号选取最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2分)
a处: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 c处:____________
20、第⑧段画线句子是对军需处长的 描写,它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1、本文故事情节的高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说反复描写风雪的主要作用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末尾d 处应填入的文字,最恰当的是:( )(1分)
A “这支队伍为什么不怕困难呢?”
B “这样的队伍真是不可思议!”
C “看来狂风可能征服不了这支队伍。”
D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25.对这篇小说中心思想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表现红军不畏风雪严寒坚持行军的勇敢精神。
B 反映将军爱护战士、官兵一致的优良品质。
C 赞颂军需处长所代表的红军战士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
D 赞扬将军知过能改、光明磊落的坦荡胸襟。
26.小说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对表达中心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你选取小说中的某一句子,就这个方面加以赏析。(2分)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三、作文(40分)
题目:____________是一种享受。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