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设计与实录
远安县外国语学校 周艳群
[教材把握]
《关雎》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中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我国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直率,清新动人。
全诗分三章。首章以滩头水畔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他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柔情。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福。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这里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这其实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关雎》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难怪孔子评价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教学设想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教学,拟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再读,走进文本,读懂诗意;三读,反复吟诵,读出诗情;四读,深入课文,品味美点;卒读,相映成趣,美读美唱。使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文本。通过以上环节激发学生读诗兴趣,唤醒审美体验,体会诗歌语言,提高想像联想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意,想景悟情。
3、品味语言,探讨美点。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以读促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熟悉、理解、欣赏诗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课前播放歌曲《关雎》,为本节课学习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多媒体显示一幅画面:
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你用一个词语说出你最直接的联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仿佛觉得步入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由画面引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由近及远,由今及古,一步步走近《诗经》,走进《关雎》。)
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回顾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明确朗读诗歌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辨析需要注意的生字读音及本诗节奏,最后齐读。
2、走进文本,读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的内容中什么
明确: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2)这首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用你的语言描绘一幅幅故事画面。
(生自读,想像、描绘画面。)
3、反复吟诵,读出诗情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同桌互读,读出情感和韵味。
(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三、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肯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以“我从 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 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师总结:《关雎》美,美在人物,美在语言,美在意境,美在情感(主题)……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四、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1)分组讨论合作,以朗读的方式表现《关雎》之美。
(分组合作演绎)
(2)唱《关雎》
五、结束语
(音乐再次响起)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板书设计:
关 雎
人物 语言
美
意境 情感
〔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课前播放歌曲《关睢》,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象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人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生:《关睢》。
师:不错,是《关睢》。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睢》。
[一唱三叹吟诵《关睢》]
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朗读。
师: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生:还要注意语气、感情和表情。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了不少学习诗歌的经验。现在,请大声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自读,师板书课题)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他读的怎样?
(生说,师评)
师: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齐读)
师:字音、节奏把握的不错。听着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师配乐朗读)。
(师读完,掌声响起)
师:说说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师:语言准确、简洁。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苗,一对对唯鸿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生自读,想象画面)
师:说一说.你想象到了哪些画面?
生:我在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少女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际。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样美丽。
师:好一幅清新怡人的少女采荇图。
生:我在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人眠。采荇少女的美好身影使他魂牵梦萦,意醉神迷。
师:生动的语言描摩了君子寤寐思服的画面。
生:我在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诗时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红对联,红窗花,红蜡烛,红衣,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
师:君子椒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好生让人羡慕。这是现实吗?
生:想象之景。
师:睢鸠和鸣、少女采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谐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同桌互读,看能否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生读,做陶醉状)
师:哪两位同学读一读君子长夜难眠的诗句?
(两生读)
(师生同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挺投人,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生齐读)
[美不胜收品味《关睢》]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人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深人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睢》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
(师板书“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最后全班交流。)
生:我从“参差荇莱,左右流之。参差荇莱,左右采之。参差荇莱,左右笔之”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雄》的人物美。(师板书“人物,’)
生:这几句诗写出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生:我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诗中,品出了采荇女是一个文静美好.贤淑善良的女子。
生:我从“窈窕椒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睢》的人物美。诗中的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师:你很有发现的眼光。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雄》的语言美。(师板书“语言")
师:何以见得?
生:押韵,读起来很好听。
师:有道理。仅此而已吗?
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特莱,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句式大致相同,听起来悦耳。
师: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这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停顿)—
生:重章叠句。
师:除这几句外,还有哪些诗句也是重章叠句?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刻画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
生:使采荇女的形象深人人心。
生:可以看出君子对她爱慕之切。
生:表现了君子对爱情的执著专一。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关唯》的语言美还体现在用词的准确传神上。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流”“采”“笔”这三个动词,“流”是“捞取”的意思,“采”是“采摘”,“笔”是“挑选”,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采荇女劳作时的情形,严谨有序,一丝不苟。
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字词用得好?
生:“参差”二字修饰“荇菜”,写出了长短不一的荇莱在水中漂流的具体情态。
生:“窈窕”用得好,刻画了淑女的美好品德。
生:“优哉游哉”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伙子长夜难眠、辗转反侧的情形。
师:这首诗用词准确传神,同学们找的词也极具代表性。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睢》的人物美,语言美,用心品味,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睢》的意境美。(师板书“意境”)
师:简述你的理由。
生:“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睢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师:由景及人,触景生情,这就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起兴”。
生:我从这首诗中还品出了《关睢》的情感美。
师:何以见得?
生: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我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师: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睢》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睢》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睢》]
师: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睢》,比一比,看哪个组的朗读技高一筹。(生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男生、女生配乐齐读)
师:男同学读出了阳刚之美,女同学们读出了柔情之美,平分秋色,不相上下。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共同演绎《关睢》之美。
(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参差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再轻声朗读前四句。)
(师生美读,其乐融融。)
师: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睢》?
生:(大声)想。
师: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齐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
(课件播放歌曲《关睢》,师生齐唱。)
[结束语]
(音乐再次响起)
师:《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