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3 18: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 课型 精读研讨课
学 习 目 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结合诗人生平及创造背景,理解诗歌大意。 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并加以赏析。
教学 环节
学 习 过 程 第一节 预习前置:利用早读或午读熟读诗歌力争背诵。 课上,解读目标,5分钟齐读背诵。 三、结合链接材料自主学习,8分钟。 结合注释和链接材料,尝试翻译诗歌,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合作探究,7分钟。 组长带领组员,翻译诗歌,解答疑问。结合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体会诗歌情感,赏析佳句。 佳句: 《登幽州台歌》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交流展示,10-15分钟 组长抽签,每组负责一首,轮空组质疑补充。 展示内容: 文学常识、诗歌大意、诗歌情感、佳句赏析。 评价: 仪态大方、展示流畅。 多人参与,内容全面。 课堂巩固,5-10分钟 第二节 一、结合链接材料自主学习剩余三首古诗,8分钟。 结合注释和链接材料,尝试翻译诗歌,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二、合作探究,7分钟 组长带领组员,翻译诗歌,解答疑问。结合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体会诗歌情感,赏析佳句。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已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三、交流展示,10-15分钟 1、组长抽签,每组负责一首,轮空组质疑补充 2、展示内容: 文学常识、诗歌大意、诗歌情感、佳句赏析 3、评价: 仪态大方、展示流畅。 多人参与,内容全面。 四、课堂巩固,5-10分钟 学法指导
课标要求 文学常识、背诵默写、解诗意、析情感、赏佳句 赏析佳句 角度:修辞、写作手法、炼字、哲理 一般步骤: 点明手法 描绘画面 分析作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