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3 18:5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背诵全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说理方法,把握整句的句式特点和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使用网络搜索功能,查找相关资料,扩展对“大同”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熟读,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意境;体悟诗人情怀。
三、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懂得利用“添字”和“换字”的方法理解字词,利用“增”“删”“调”“补”等方法疏通文意,掌握了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有基本的文言断句的方法。所以,指导起来相对可以放手;但是此文选自《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年代久远,于生而言有一定的距离感;同时,学生很难还原想象当时社会生活状况,很难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大道”和“大同”的基本概念;再次,对于论述说理的文章,对于初中生而言,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2.介绍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
3.旧书新解
本文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时,多加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二句。并且,本文描述的特征多被作为理想社会的一种,其实却是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归结起来,不过是老弱有养,年轻人勤奋努力。即社会责任就是让老弱衣食无忧,年轻人可以承担更多社会发展的责任。当然,有些发达国家,100多年前,就提出,政府保证不让任何一个人饿肚子,这也是更高一级的社会要求。现在,我国也通过养老保险,残疾补助等措施,进一步达到老弱有养的基本要求。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根据下面的词句注释,理解大意。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2.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学生结合注释进行翻译
明确: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有归宿。财货,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并非自己想私藏;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因此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关上。这就是理想社会。
三、合作探究,问题探究。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3.提问:“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句话,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难点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明确: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5.难点思考: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难点思考: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难点思考: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8.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相似之处: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自由平等,安居乐业
四、拓展延伸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课文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七、课堂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大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1.老而无子的人。( )
2.老而无夫的人。( )
3.老而无妻的人。( )
4.幼而无父的人。( )
三、翻译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参考答案
一、礼记·礼运;礼记;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二、1.独 2.寡 3.矜 4.孤

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探究性学习第2题。
九、教学反思
朱自清说过:“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王荣生教授也强调“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包括“文言;文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文言文中记载的典章制度等具体文化内容;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和思想”这四个方面。
《大道之行也》一共107个字,字字珠玑,是不折不扣的经典名篇,因为它特殊的句式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何上出它的经典味道?本节课抓住文言字词、文言句式、诵读指导、文言思想以及说理思路等几个点来展开设计,但是如何打破学生与经典的隔膜?似乎还没有真正做到,我想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在不断思考中不断改进的,希望我们还在路上,不断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