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写作 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写作 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3 19:0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作文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抓住细节》是人教版本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作文。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学会熟读精思,而这个单元的写作专题设置都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摆“大”字的睡相,切切察察竖起的第二个手指;《老王》中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时那直僵僵镶嵌在门框里的身体;《台阶》中父亲踏黄泥时每一根洗发上挑着的小水珠……这些生动的细节令我们难忘,这些细节也是我们这次“抓住细节”写作训练最好的范文。
【学情分析】
细节描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作文话题。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描写基础,如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对人、物、景等进行描写。但是如何描写得具体生动传神?学生普遍是比较迷糊的。如果老师告诉学生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如何对作文进行修改评价,那么学生便有了抓手,写作文也更有针对性了。
【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明确细节描写并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3.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的作用
2.感悟细节,评析细节描写,并运用到写作练习中。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米开朗琪罗是世界上杰出的艺术大师,据说他无论雕刻还是绘画,速度都很慢,总是花许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力求完美。有一次,友人拜访米开朗琪罗,见他正为一尊雕像做最后的修饰,过了一些日子,友人再来拜访,看见他还在修饰那尊雕像,友人责备地说:“我看你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进展,你的动作太慢了”米开朗琪罗说:我花许多的时间在整修雕像,例如让他的眼睛更有神,肤色更亮丽,某部分肌肉更有活力……,友人说“这些多是一些小细节啊”。米开朗琪罗说:“不错,这些都是一些小细节,不过把所有的小细节都处理妥当,雕像就变得完美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任何完美都是细节上完美组合而成的。
画画需要雕琢细节,作文同样需要细节描写。
二、经典回顾
(一)回顾《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最深刻?
阿长把“山海经”叫做“三哼经”,就是这样什么文化的保姆却惦念着“我”喜欢的书,细节虽小,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文中还有,作者只说阿长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她令人“讨厌”的睡姿。
这是什么描写呢?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 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回顾《老王》
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抓住细节,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实。真实的细节是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
如《老王》中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细节:
“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这些描写可能会令人觉得害怕,不过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真切的感觉,让人难忘。
(二)典型。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写。
如《台阶》中:
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如《台阶》中父亲洗脚、踩黄泥等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勤劳能干。
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
父亲洗脚 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
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勤劳 能干
黄泥是用来砌缝的;
踩黄泥 父亲浮在雾里;
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三)生动。细节描写用语要生动、简洁,让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中:
我这才发现,最里边的角落,有一个瘦小的身躯,背对着我,像800度的近视眼写字一样,头低垂向缝纫机,正做活。
写母亲的形象时,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把母亲辛苦劳作的情态比喻成了高度近视者写字一样,这样就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态度和心理。
三、合作探究
通过2个经典语段思考:动作描写是否就是细节描写呢?
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该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娴熟技巧。
《范进中举》中得的胡屠户“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胡屠户站在一边,不想那只手隐隐的痛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该细节描写,寓讽刺于夸张,传神的把胡屠户的市侩无耻,趋炎附势和迷信无知的品性表露出来,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四、实践练习
阅读材料《他,不一般》完成表格。
1.用红笔画出文章中的典型细节(外貌、动作、语言)。
2.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细节是哪几个?作者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例文: 他,不一般
“包子寒,早!”嘹亮的声音从马路对面响起。我微微弯起嘴角,自然地露出微笑:“王叔叔,您早!”
我至今不知道他的全名,似乎他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陌生人,可是他又那么的不一般,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学校每天上学很早,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走到校门口,天还没有全亮。爸爸将我送到门口,在指定的地方停下,我匆匆地下车,关门,低着头走进去。似乎每天都是如此。我从来没有注意过他。
那一天早上,天色还早,校门口只有三三两两几个学生,完全没有上学时间的那种熙攘。我刚刚跨出车门。“包子寒,早!”嘹亮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我仿佛被吓了一跳,四下寻找着,有些不相信这声音是在叫我。“包子寒,早!”这声音的主人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又呼喊了一遍。我循声望去,隔着马路看见——原来是他。他高高的个子,笔挺的身材,穿着一身保安制服。头发似乎因为早起,还有些蓬乱。因为天气的寒冷,他搓着双手,却仍是挺精神。他满脸微笑,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连脸上的皱纹似乎也是弯弯的。
他是我们的夜班保安。
我尴尬地挤出一丝微笑,因为我都叫不出他的名字。我也不知道,在那么多的学生中,他为什么会知道我叫什么。素来不善于表达自己热情的我,只能低着头,匆匆地走进了校门。
第二天是一个雨天,因为偷懒,我从车上下来,没撑伞便跑进学校。“包子寒,早!”清亮的声音再次响起,丝毫没有因为我昨天的怠慢收到影响。我抬起头,看见他撑着一把大大的黑伞在冲我挥手。他依然满脸微笑,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连脸上的皱纹似乎也是弯弯的。
我不好意思地轻轻地说了一声“早!”又想低头进去,可他似乎跟了上来。是我丢了什么东西吗?还是有求于我?我疑惑地抬起头,却发现那把大大的黑伞早已撑在了我的头上。“你没带伞,我送你!”他还是满脸的爽朗。
我顿时红了脸,不知是因为不习惯和陌生人交谈,还是为我刚才的想法羞愧。他却丝毫没有在意,一路替我撑伞到大厅。
“谢谢!”我小声地对他说。
“不用客气,应该的!”他还是满脸的爽朗。
“应该的”,这个词语一直在我耳畔回响,或许他的意思是,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亦或是,他认为,这样的热情、爽朗,本是一个人应有的态度?我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陌生人,可他却记住了我的名字,关心着我头顶的晴雨。
而我呢?是什么让我每天低着头匆匆走过,无视着他们的存在?是什么让我对他的热情不屑一顾,甚至至今不知道他姓什么?是我内向羞涩的性格?是每天忙碌的借口?还是自认为的“好学生”的“清高”?我再一次,红了脸。
“包子寒,早!”嘹亮的声音从马路对面响起。我微微弯起嘴角,自然地露出微笑:“王叔叔,你早!”
之后的每一天,我不再低头匆匆走过。我试着和每一个保安热情地招呼,发现每天的微笑和爽朗过后,会是持续一天的阳光心情。
这是不一般的他,教会我的。
细节1
细节2
细节3
印象深刻的细节

作者采用的方法
示例细节1: 他高高的个子,笔挺的身材,穿着一身保安制服。头发似乎因为早起,还有些蓬乱。因为天气的寒冷,他搓着双手,却仍是挺精神。
此处是细节的放大,我看到他只是一两秒的时间,一般大致看个身材皮肤等等,而且一般人在描写外貌时,很少会出现对头发的描写。此处仿佛有了一个定格,关注到头发的细节和搓手的细节,表现出天气的寒冷,衬托出他在寒冷的冬天早起工作的勤劳和朴实。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在这里链接《老王》中,老王最后一次出场: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者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睛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老王最后一次出场时,我看他也只有几秒钟,可是杨绛却写了163个字,读完需要1分多钟。这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或者时特写定格,将他此时的外貌神态写得十分细致,生动地写出了老王此时的虚弱可怕。因此我们在写人物细节时,可以运用细节放大,将值得咀嚼的细节,像用了放大镜一样,尽量详细地写出来,同时可以加一点修辞,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宛若在读者眼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细节2:他依然满脸微笑,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连脸上的皱纹似乎也是弯弯的。
这个细节在文章中用不同的形式出现了三次,因为保安的笑,充分体现了他的热情、阳光,与我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文章中表现人物的重点,也是表现中心的重点。
示例细节3:文章开头写到“我微微弯起嘴角,自然地露出微笑:‘王叔叔,您早’!”,而文章中间写到以前的我是这样的“我尴尬地挤出一丝微笑,因为我都叫不出他的名字”,“我不好意思地轻轻地说了一声‘早!’又想低头进去”两个细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我在阳光、热情的保安叔叔的感染下,也改变了自己的冷漠。这样一对比,让保安叔叔的形象更有感染力。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课文《台阶》中,有这样两处细节: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这是重造台阶前和重造台阶后对父亲的两处细节描写,第一处的自在放松,第二处的别扭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台阶造好后父亲反而变得无所适从。这样的对比让人感触颇深,也能让人更深切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我们在进行细节的对比时,可以将人物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细节进行对比,也可将两个人物的细节进行对比。
五、课堂小结
常言道: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风情。细节描写正如滴水花朵,它构筑了文学画廊中许多鲜活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写作文,我们缺乏的不是把故事叙述完整的能力,而是缺乏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希望大家今后在写作时充分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细节刻画的技巧,将身边的事和人写活了,让我们感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让我们看到作文就象生活一样精彩倍出。请大家感受细节,留住细节,刻画细节,让细节为你的作文添色增辉!
六、布置作业
1.用心观察班级中的同学或是老师,以“猜猜他是谁”为题作文,注意体现细节。
2.推荐阅读: 《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高小老师》
【板书设计】
抓住细节
细节描写特点:真实、典型、生动
细节描写技巧:放大、反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