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3 18:1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疏通文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诗歌创作的风格和特色。
3.背诵全诗。
陆游(1125-1210)
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 )”之称。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宋四大家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务观
放翁
小李白
相关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者,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临安春雨初霁
题目释意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按节拍朗读此诗,并谈谈其感情基调。
无奈、愁苦……
1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有人认为诗人在本诗中的情绪在首联就达到了高潮,是简要分析。
诗的首联以自问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的蹉跎,自问、自责、自悔之情喷薄而出。(讽喻)
1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江南的神魄被这四个字描绘尽了。--黄裳《榆下说书》
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明味。—刘熙载《艺概》
颔联语言清新隽永,却写尽了诗人在首联中表现出的无奈与愁思,请简要分析。
“春雨”“深巷”这些词语带有湿冷、幽深的性质,与“世味如纱”形成对等的隐喻,“一夜”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深巷——达官贵人多居深巷,忘却亡国之危。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1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有人说:本诗颈联表面上写“作草书”“细分茶”的闲情雅致,实际上是“闲而不闲”,反映出诗人政治失意、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惆怅,是英雄失路的另一种表达,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闲适——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细节描写)
闲来无事在短小的纸张上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做分茶的游戏。表面上极闲适恬静,然而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作者不结交权贵,厌倦官场的黑暗,实则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无聊可悲。
1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悲愤——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用典。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这里即用其意。“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向不能实现,不如回乡躬耕。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从这一联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诗人的情感:
①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
②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课堂小结
本诗与《书愤》比较,在风格方面和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书愤》
篇目
内容
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风格不同
恬淡静雅,惆怅深沉
情感不同
追怀往事,希冀报国
厌倦官场生活、无奈不得志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