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中考语文三轮复习梳理:语言文字运用答题大全
成语题解答有妙招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将各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病句题解题四大技法
技法一:压缩法
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采用压缩法,删去枝节,留下主干,就会很快发现其中的问题。
例如: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分析:这个句子“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中“塑造人格力量”动宾搭配不当,应作修改。
技法二:化解法
对一些语句内在关系复杂的句子,可采用分解成小步聚的形式加以化解。
例如: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外投资外,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节约用水,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子。
分析:这个句子,我们可把“高新科技产业、节约用水”拆开来,再分别搭配,即为“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努力发展节约用水”,就比较容易看出后半句的搭配问题。
技法三:替换法
对于一些吃不准的结构或句子,我们可根据其结构,用自己熟悉的语词替换陌生的语词,从而很快作出判断。例如:教育部实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即将推行,这将会给假文凭制造者以致命的一击。如果对句中“电子注册即将推行”的是否搭配吃不准,可以仿造一些句子,如,“课间做操即将推行”,“午间自修即将推行”,等等,这样一对比,我们马上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技法四:加强敏感
要对语病题中常出现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加强敏感,建立起类似于生物学中“条件反射”般的反应。
1.敏感点一:顿号或并列词句
反射之一:并列不当,指的是有从属、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实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分析:“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不能并列在一起,因为“一切出版物”显然包括了“报刊、杂志”,可将“一切出版物”改为“一切新闻机构”。
反射之二:照应不当。
实例: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井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分析:句中的“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是“电子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迅速发展”,也就无所谓这个“关键”了。这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前后缺少照应。
反射之三:搭配不当。
实例: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分析: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可说“扩大规模”。
反射之四:逻辑不当。
实例: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被推广和发现,前途不可估量。
分析:“发现和推广”的关系就是先发现,后推广,这里前后应互换。
反射之五:有歧义。
实例: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分析:这里是诉讼费三千余元,还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总共三千余元,表达不清。
2.敏感点二:否定词或反问句
反射之一:多重否定不当。
实例: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分析:这里有双重否定,还有反问句式,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认为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这就犯了否定不当的毛病。
反射之二:有歧义。
实例: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分析:句子停顿不同,可产生两种理解:一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二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3.敏感点之三:数量词
反射之一:有歧义。
实例: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分析:这里有两种理解,一是“15日”去汇报,二是“15日以前”去汇报。
反射之二:数字用法有错。
实例:小明的年龄刚好比他的哥哥小一倍。
分析:使用数字作倍数时,只能说张三比李四大几倍,而不能说张三比李四小几倍,故本句应改为“小明的年龄刚好是他哥哥的一半”。
4.敏感点之六:介词
反射之一:介词搭配不当。
实例: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分析:这一句的后半句“关于”用得不当,可改为“对于手机质量的投诉……”或“手机质量方面的投诉……”。
反射之二:缺少主语。
实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分析:虚词“对”的误用,淹没了主语,应去掉。
5.敏感点之五:关联词
反射:关联词误用。
实例: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分析:句中前句主语是“我”,后句主语是“反对过他的人”,主语不一致,因此,关联词“不但”应放在“我”之前。
6.敏感点之六:两面词
反射:前后照应不当。
实例: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分析:“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有两面,“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等只涉及一面,可在“不在于它”与“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后面分别加上“是否”与“是不是”。
表达题解题技法分类
综观近年中考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稳”表现在部分考点和题型的相对稳定上,如成语、病句和连贯这三个考点基本上年年都会考查,虽然考查形式会有变化,如成语题由四选一变为近义成语辨析、六选三,连贯题由句群关系变为句间关系,三道选择题由单独考查变为综合考查,但考点总体保持稳定。
“变”主要表现在主观题上,逻辑推理、应用文改错、仿写语句、压缩语段等新考点(也有多年以前考过的旧考点)轮番上场,让人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在考场上的灵活性。这也反映出了中考语文试题对课程标准的响应——不是纠结于考点与题型,而是将命题重心放在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际应用。试题的灵活性与应用性继续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将更充分。
二是加大对思维的考查力度。语言文字运用的图文转换题通过描述图形内容,考查考生的思维建模能力。
三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考查力度。重视汉语文化,加强对书面语准确表述、谦辞敬辞规范用法、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能力。
总之,未来中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的变化具有必然性与不确定性,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将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分为六类进行讲解,让考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指津一:简明
1.去次留主法——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嗦。
3.删除繁冗法——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方法:(1)找主干,理枝叶。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句子成分分析,理清句子结构,以便发现和删除重复的词语。(2)分析句间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发现多余的短语和句子。
4.辨识歧义法——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要本着“必须保留”原则,可有可无的就无。答题时可从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等角度辨识。
指津二:连贯
1.排列句序
(1)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2)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①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均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③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④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
2.填充复位
(1)话题要统一
所谓话题要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无关的话不掺杂在里面。
①陈述对象一致。
主句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的现象。
②观点材料要统一
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进行分析。这里的“观点”“问题”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句表达要符合前面的话题,与其相一致。
(2)表达要合乎事理、语境
①表达要合乎事理。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如果上下句在整理上出现“裂痕”,就衔接不上。
②表达要合乎语境。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分;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或褒或贬。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都应该保持和谐一致。
指津三:得体
1.注意场合
特定的场合往往需要特定的话语形式来传递信息。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假如某盘山公路边竖立的警示牌上面写着“由于前面很陡,开车请减速!”,那么它绝对是一块催命牌。因为太长,司机还没看完,死神已降临。其实有“危险!慢!”几个字,司机就会立即减速。
2.注意谦敬
谦敬辞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即:对别人称比自己年龄(或辈分)大的家人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除了“家”“舍”这两个谦辞和“令”这一敬辞外,“小”(如“小女”)、“拙”(如“拙见、拙荆”)、“鄙”(如“鄙见”)、“寒”(如“寒舍”)、“愚”(如“愚见”)等都指自己的,属于谦辞;“贵”(如“贵庚几何?”)、“大”(如“大作已拜读”)、“高”(如“愿闻高见”)、“贤”(如“贤弟”)“尊”(如“尊姓大名”)等都指对方的,属于敬辞。
3.注意对象
即看对方的身份、年龄、性格、经历、心理状态、文化素养等而进行语言交流。向尊者、长者请示、请教要用敬称、敬辞。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丧妻后很悲伤,有人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安慰还是调侃?其实完全可以这样说:节哀吧,好好保重自己,才对得住您的妻子。
4.注意语体
同是书面表达,公文类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类要求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文艺类要求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政论类要求具有逻辑性、鼓动性、综合性;口语要求通俗、明白。
指津四:“准确、鲜明、生动”
(一)语言表达准确
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
选择词语要注意情境的制约,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效果迥然不同。
2.符合语法、逻辑
组句应依照一定语言的语法、逻辑规则进行,否则会出现语病。应注意以下几点:句子结构要完整,词语搭配要稳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句义要有逻辑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概念不清,语意不明,判断和推理不当,也是不通顺的。
3.符合对象
应仔细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包括风格、色彩和用法等)的同中之异,这有助于恰如其分地叙事写景、表情达意、释物明理。
(二)语言表达鲜明
语言表达鲜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恰当选用词语
在选用动词、形容词、副词时,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绝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
选用富有感彩的词语时,要关注整个语境,根据在表达时的不同态度与感情,选择词义的褒贬。感彩鲜明的褒义词贬义词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选择那些感彩不鲜明的中性词时,只要结合好语境,同样也可以找到具有强烈效果、表达鲜明的词语。
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对比等修辞能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独具特色,借助修辞格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语言表达生动
生动的语言不但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具体来说,要想语言生动,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
描绘性词语绘声绘色,富有动感,用在合适的地方便显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表达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鲜活起来。
2.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
要特别重视比喻的使用,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就是把抽象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而拟人的功用是使无生命的对象仿佛充满了生机和感情,而使它生动起来。
图文(表)转换解题技法
指津一:图表题解题技法
1.找主体,抓特征。介绍漫画内容时,要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否则便不能清楚地揭示漫画的内涵。
2.客观描述。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注意说明顺序,在整体上可按“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先背景后人物);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还可用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来说明。
3.勿略标题。一定要写出来,内容要囊括所有画面,不要丢三落四。
指津二:漫画题解题技法
1.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2.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
3.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贯彻以下原则: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4.综合考查题的答题要领
此种题型多是将图文转换与编拟公益广告语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其答案必须涉及画面的内容、主题和公益广告三个方面。做这种题型,要注意考查的角度和要求,可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紧扣画面内容作答。
指津三:徽标类解题技法
1.仔细观察画面,抓住图标的特点联想。(图画的构图,辨清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的服饰、动作、表情,物的地理位置、特征等,画的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2.扣住行业特点准确理解内容和寓意。理解应以画面为主,结合注释(文字、符号)。
3.抓住特征说明。抓住能反映画面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才能清楚地揭示画面的内涵与外延。注意顺序:总分、上下、左右。
对联类语言表达题解题技法
中考语文试题中,对联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所提供的语境要求写一副完整的对联;二是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第二种考查形式是最常见的,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题型。
1.填空式。这种题型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教材内容、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2.补拟式。这种题型有两种情况:一是参照一联,补拟另一联;二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词语拟写对联。
3.调整式。这种题型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4.情景式。这种题型为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
5.话题式。这种题型只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而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这就为考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人人得以展个性,显才情,见灵气。
6.改写式。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画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要求根据对联,语言简明、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
7.概括式。这种形式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结合起来考查。做这种对联题,首先要把语段中的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用对联的形式加以组织。
不管是哪种考查方式,都离不开对对联基本知识的考查,因此,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联的内容都相关。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先把一联拆成几个词,利用联想的方法,给每个词分别做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联。
2.注意立意。立意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或深思历史,或剖析现实。但不管是歌颂什么还是批判什么,都要有明确的感情,思想内容要积极向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选取符合这一立意要求的意象。
3.要善于化用。所谓化用,指的是灵活地运用天文、地理、时令、熟语、诗文名句、成语典故等知识来拟写对联。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融入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皇天不负苦心人”“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
修辞类解题技法
修辞手法的考查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
1.单独考查。着重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预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这种题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考生易于解答。
2.综合考查。中考语文在考查修辞手法时注重对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因此多与其他题型相结合,有与“仿写”相结合的,有与“连贯”相结合的,等等。
首先,要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征,明辨易混淆的修辞手法,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其次,要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明确其表达效果。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最后,要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思维形式。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中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思维能力。
补写类解题技法
对应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压缩、概括能力。
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5)设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三空, 赋分五为5分或者6分。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有时另有字数限制。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层次,判断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重点勾画:找到呼应,关联,暗示性语句(重视标点符号尤其是冒号、分号、问号)。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写出的句子,文从字顺,不超字数,语义贯通,逻辑严密。
突破中间嵌入式补写语句题
依据三个一致,结合语境嵌入
(1)话题保持一致。叙述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一致性。话题往往是句子的主语,它要求后面的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一致,防止暗换主语。
(2)行文照应一致。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
(3)事理逻辑一致。或以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空间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