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材支撑点】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法》(数学活动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能应用发展的规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品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感受数学的奥秘。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配套练习纸,小黑板。
学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普及科技知识:人工智能。举例:扫地机器人、平衡体感车。
2、谈话:这两年,全世界围绕“人工智能”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有位外国科学家把大量棋谱输入到被称作AlphaGo的计算机中,由AlphaGo挑战了全世界多位顶尖的棋手,你们猜结局怎样?
人类竟然不敌人工智能。这件事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明明人工智能是人类研究发明的,人怎么就败给了自己发明的机器了呢?
你们服气吗?是啊,老师也不服。
2、你看,我今天带来了一些乘法计算题,咱们都会算吧。恩,别急,我们今天也来一场“人机大战”,比赛做计算题。
现在我来说要求:你们人人使用计算器计算,并记录下你的得数,操作中把按键声音关掉,不注意影响其他同学。老师我呢就吃点亏,用脑来计算,咱们来比比谁算得快。来,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同学做好准备,不能偷偷做,不然比赛就不公平了。
怎么样,准备好了吗?你们说开始,就开始,先完成的喊停。
3、怎么样,我的脑袋算得比计算器快吧。猜猜我是怎么做到的?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有趣的乘法计算课。
二、合情推理,探索规律
算式分类,说理由:“两位数×11” “头同尾合十”
(一)“两位数×11”的计算规律
1、观察比较,初认规律
(1)竖式计算:24×11 53×11 62×11
刚才我们借助计算器来计算了这几题,要想找到其中有什么规律咱们还得借助最原始的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自己在作业纸上找到这三题认真算一算。
校对得数,说明:正确的计算是继续研究的基础。
(2)观察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观察比较。
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小结:我们发现 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的个位相同;积的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的百位相同;积的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
(3)根据这些发现,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猜想(出示),两位数×11可以怎样算?(两边一拉,中间一加)
你能再列举几个类似的算式出来吗?学生举例。
师相机板书两个。
(4)尝试验证,完善规律
用猜想直接算板书的两题得数。
追问:你是怎么算的?(引发争议)
完善猜想:“满十进一”,认选一题进行验证。
到底猜想对不对,我们还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出示:计算验证。
得出结论:“两边一拉,中间一加,满十进一”
3、应用规律,巩固内化
过渡:刚刚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些两位数×11的计算都有相同之处,进而大胆猜想了简便计算的方法,通过列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我们得出了“两边一拉,中间一加,满十进一”的规律。有了这样的发现,我想我们都能比计算器算得快吧。
想再来一次“人机大赛”吗?这次你们用脑力,我用计算器,咱们再来比一比,怎么样?
33×11 11×16 69×11 75×11
4、怎么样掌握了计算的规律你是不是也比机器更厉害了呢?看了我们的计算并不枯燥啊,还挺有趣的。
(二)“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
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题,你能按照刚才我们研究的这几个过程来找到计算的规律吗?
1、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头同尾合十” 举例
2、交流反馈,确认规律
讨论:结合算式来说一说积的末两位是怎么算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得出结论:积的末两位=尾×尾
末两位前面的数=头×比头多1的数 头ד哥”
质疑:19×11是209还是29?
3、应用规律,巩固内化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 75×75=
这组算式还有哪些规律?
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对提高我们的计算效率大有好处。
三、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乘法计算》,你觉得有趣吗?“有趣”在哪些方面?我们是怎样探究这些规律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