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3 22:1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第二个板块“与造物者游”。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作者与朋友们夜游赤壁,发出对自然的感慨和理性思考。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内容经典,作者和客人在自然中饮酒放歌,从感叹人生短暂无常到精神解脱;技巧独特,运用对仗、排比、主客问答、景物描写等多种方式;知识典型,“属”等文言实词和“而”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具有典型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作者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在景、情、理交融中对仗、排比等写作方法,并学习“属”、“而”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对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等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等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涵泳法、查阅字典法、质疑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任务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属”等实词和“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解释本文对仗、排比、主客问答的方法和效果;
(3)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提问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人生永恒的乐观心态;
(2)能体会作者的认识论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属”等实词和“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
能解释本文对仗、排比、主客问答等方法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走进“赤壁”
各位,提到“赤壁”,你会想到什么?那苏轼笔下的赤壁是不是就是赤壁之战所在的地方呢?(此处的赤壁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因为形状像鼻子,人称赤鼻矶。)苏轼知道自己游玩的不是古战场赤壁吗?(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提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在黄州的赤壁,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赤壁赋》。赋是一种文体,对于这种文体的特点,让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后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赤壁”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字词,初视“赤壁”
(过渡语: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应当先“言”后“文”,只有把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边听边圈画,对不认识、不确定的字词进行注音。最后,教师检测——
壬(rén)戌(xū)之秋
举酒属(zhǔ)客
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焉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扣舷(xián)而歌之
桂棹(zhào)兮兰桨
倚歌而和(hè)之
余音袅(niǎo)袅
舞幽壑之潜(qián)蛟
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千里
旌(jīng)旗蔽空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渔樵于江诸(zhǔ)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sù)
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
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
取之无禁(jìn)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shì)
洗盏更(shì)酌
肴(yáo)核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学生先自主研习。研习前教师先引导:请每人先独立探究,梳理字词的意义(重点字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词典》及参考书;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检测——
1.重点实词:
(1)壬戌之秋(天干地支纪年的方法)
(2)七月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3)泛舟于赤壁之下(漂浮)
(4)水波不兴(起)
(5)举酒属客(这里引申为劝酒)
(6)白露横江(充溢)
(7)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到……去)
(8)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弃)
(10)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水而上;流动的月光)
(11)倚歌而和之(随着,合着)
(12)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1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拉正,使位置正;端正)
(1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当;攻下)
(15)酾酒临江(这里指斟酒;面对)
(16)横槊赋诗(横执着长矛)
(17)抱明月而长终(自始至终,即“存在”)
(18)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突然;遗留下来的声音)
(1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到……去,这里解释为“流去”)
(20)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终究;减少增加)
(21)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竟然,简直)
(22)洗盏更酌(重新斟酒)
(23)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
(24)相与枕藉乎舟中(相互枕躺在一起)
2.重点虚词
(1)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结构助词,的)
纵一苇之所如(代词,……的地方)
该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哀吾生之须臾(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知东方之既白(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2)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相当于“在”)
(3)而
客喜而笑(表修饰,相当于“地”)
扣舷而歌之(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抱明月而长终(表修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表承接,来)
(4)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小舟)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5)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6)夫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7)盖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大概,这里表示假设语气)
(8)以
挟飞仙以遨游(表修饰)
3.通假字
(1)举匏尊以相属(同“樽”,酒杯)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凭”)
(3)山川相缪(同“缭”,连接,盘绕)
4.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动用法,使……啜泣)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往西)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4)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意动用法,以……为友)
(5)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6)下江陵(名词作动词,进兵)
(7)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5.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运动)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自己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指美貌的女子)

在理解全文字词的音和义后,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理解每一个字义。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的字音字义进行梳理,学生一一掌握知识点,正确理解字词。)
(三)知句意,再视“赤壁”
(过渡语:在理解了全文的字音字义后,要学会翻译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先自主研习。研习前教师先引导:请以句子为对象,试着将全文翻译一遍;要逐字逐词依次翻译过来,不要漏译或跳译;语句不通顺或意思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出;典故等内容无法直译时才可意译;遇上不能正确翻译的先用铅笔做记号留着。同时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梳理结束后,每人将自己无法准确翻译的句子提出来,让小组帮助解决。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检测——
1.重点句翻译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何为其然也?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7)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10)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文言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3)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5)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判断句)
(6)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1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在理解全文内容后,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对全文语言的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的句意和句式进行梳理,进一步理解全文。)
(四)观内容,探视“赤壁”
(过渡语:掌握了文言文的“言”,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
学生自由诵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如何变化(用文中的词概括)?请结合文中内容具体分析。时间为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心情的变化为:乐甚——愀然——喜而笑。第一段描写如诗如画的美景。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光、天光,使人陶醉其中。文中作者的“乐”除了表现在“美景”,一些动词也表现了他泛舟的快乐——“诵、歌、纵、凌”。因而作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作者的愀然来源于听到的歌声箫声,“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作者借助夸张、想象,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将“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哪怕是不可一世的英雄都会销声匿迹,何况是“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将宇宙和人生进行对比,悲叹生命的短暂,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将理想与现实进行对比,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也知道不能轻易得到。
最后作者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苏轼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看到了事物变化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又看到了事物不变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认为“物与我皆无尽也”,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同时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可以让我们尽情享受。
紧接着教师趁势综合写作背景的资料,深化学习,提升认识:《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是作者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年。诗人在废黜黄州的困顿处境中,并没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旷达的胸怀使他随缘自适,并不忘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在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情感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之后,学生齐声朗读,用心体会,进一步感受、理解全文。
(设计意图:由景到情再到理,学生层层深入,进一步感受全文。通过介绍背景,进一步领悟本文的写作意义和目的,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五)学技巧,赏视“赤壁”
(过渡语:苏轼的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文章思想内容深刻外,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首先,学生自由诵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有什么表达效果?时间为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一,对仗和排比。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表达效果上,通过对仗和排比,形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能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朗朗上口。
第二,主客问答。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作者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豁达、乐观的人生观。教师提出疑问:文中的客人是真实的吗?还是为了写作效果而虚拟的形式?有什么表达效果?我的基本理解是:可能是虚拟的,是沿袭汉代赋的写作形式。表达效果上,一是能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二是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教师补充赋的文体特点。赋分为四种:大赋在汉代的特点是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同时受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形成骈赋;唐代开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形成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一般,形成文赋。本文属于文赋,不仅有排比、对仗,也保留了大赋中主客对话的方式,更带有散文“行云流水”的风格。

其次,学生再次自由诵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语言具有哲理化,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时间为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一,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例如,在第2段中运用夸张、想象、比喻的手法描写客人的箫声,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化为具象,声音化为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可听可感,形象再现洞箫的悲咽低回。又如,在第3段中运用对比来写“客之悲”,古与今的对比、人生短暂与自然无穷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第二,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从“愀然”“托遗响于悲风”到“喜而笑”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对景物进行哲理性升华。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相辅,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在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发出“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但仍然不离“风”“月”。苏子的对答,也从清风、明月入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对文章的内容、情感进一步提升。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赏析、小组讨论等环节,层层深入文本,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说启示,总结“赤壁”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简洁、准确、全面;总结启示真诚、深刻、独到。时间3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整个课堂进行一次形成性评价。)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