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课件(2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课件(2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4 00: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其五)
赏析
主旨
04
03
作者及背景
01
诗意
02
拓展
05
目录
作者及背景
01
作者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摆脱江西诗派的生硬,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他广师博学,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诗歌作品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
本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记载旅游路上的所见所闻的文字)。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
写作背景
作者途经松源,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此诗时,杨万里65岁,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
写作背景
诗意
0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意
莫言下岭便无难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自欢喜
政入万山围子里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
一山放出一山拦
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
赏析
03
赏析
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感受。正因上山艰难,人们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莫言”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中下岭的容易,与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赚得行人错喜欢
赏析
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山本无知,这里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放”、“拦”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他们仿佛给行人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赏析
主旨
04
主旨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拓展
05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拓展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拓展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拓展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拓展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拓展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拓展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整体,由若干部分构成。本诗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的外部矛盾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