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4 12: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4世纪
中叶
中国
世界
明朝建立
1368

1405

1433

1492

1636

1640

1644

1661

1662

1684

郑和下西洋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1727

18世纪60年代
后金改国号为清
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1775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
设驻藏大臣
1789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法国大革命开始
主题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04年+72年(1840-1912)
中国 世界
总体上: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外交流:开始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1)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2)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
(3)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与侵略。
(4)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5)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逐步在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识点 年份 题型 分值
明朝君权的加强 2019 2018 选择 选择 2
2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7 2020 选择 选择 2
2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2019 选择 2
【中考考情】
知识点一 P47
明朝君权的加强
政治篇 · 帝王的荣耀
【课标】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强化和“八股取士”,
初步理解皇权专制的弊端。
一、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应天府(南京)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三国(吴国):建业 东晋/南朝:建康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上:
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废丞相
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
【2021·日照】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效率 B.强化皇权 C.控制军权 D.制约地方
丞相制度:秦设,明废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影响
利:皇权高度集中,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国家统一
弊:缺乏制约皇权的机制,易决策失误,削弱政府效能
秦汉时坐着奏事 宋元时站着奏清时跪受笔录
变化: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观察漫画,思考:相权与皇权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上:
中央 【行政】
【军事】
地方
监察
把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废行省,设三司,将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官民。明成祖时又设东厂,合称厂卫
明成祖—设内阁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命题范围
答题规范 及文体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格式、段落划分,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政策
八股文:文体
【横向对比】明朝皇权强化,束缚思想;欧洲追求人文主义,思想解放。
材料: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是这样评价科举制的:“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兴而二十一史废”。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评价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①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②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横向对比】明朝皇权强化,束缚思想;
欧洲追求人文主义,思想解放。
材料:顾炎武还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实战演练
1.(2018·深圳中考)《明太祖实录》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文化的专制
B.经济的繁荣
C.君权的强化
D.外交的活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实战演练
2.(2019·深圳中考)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中央
皇帝






(行政)
(监察)
(军事)
枢密院
御史台
中书省
行 省
路、府、州、县和宣慰司

明朝的统治
基础梳理
方 面
措 施
政 治 上
中央上
地方上
监察制度上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 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置五军都督府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
思想上
实行八股取士(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消极影响:不利于选贤任能,禁锢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积极影响:强化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的统治”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 的变化。
学习提示: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中考链接
2.(2019广东深圳)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2019湖北襄阳)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要解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请你按照表格表述,将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制度进行归类(填序号)
C
类别
措施(填序号)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
①郡县制 ②刺史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分大督都府为五军都督府 ⑤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⑥设军机处 ⑦设宣政院
① ② ⑤ ⑦
③ ④ 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能力拓展
基础梳理

明朝的统治
方 面
措 施
经济上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和:郑和下西洋
战:戚继光抗倭
对外关系上
“明朝的对外关系”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提示: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
学习延伸:了解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
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战争冲突: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居住权
战争冲突: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

方式:
表现:
二、 中 外 交 往(友好·冲突)
清:
明朝对外政策:对外开放
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七次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答:1.寻找惠帝;2.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3.加强和各国的友好往来,发展海外贸易。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有哪些?
答:1.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中考链接
(2018山西中考) 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哥伦布希望探索出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找到马可.波罗所描述的黄金、珠宝和香料之国。他曾说过:“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他明白地表露过,在追求黄金和传播宗教之间,更侧重于前者。
——摘自《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材料一中的两次远航有何异同之处
答:1.相同: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王室的支持;都有航海家的冒险精神;都增进了友好往来 ,促进了文明的传播等。
2.不同:郑和远航以友好交往为目的,哥伦布远航以掠夺财富为目的;郑和远航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哥伦布远航带来了早期的殖民掠夺;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哥伦布远航横穿大西洋到达美洲等。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背景
概括
历史功绩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之战中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倭患,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2019泰州)“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一位抗倭将领维护祖国海防安全的决心。他是( )
A. 鉴真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C
A
D
基础梳理

明朝的统治
方面
成 就
备 注
科技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徐光启
《农政全书》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建筑
明长城
北京城
理论意义: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现实意义: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民抗击外辱的国防象征;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个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文学
小说: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书法:董其昌
绘画:徐渭;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农民起义爆发原因:
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
(根本)
②陕北连年灾荒,官府催征如故。(直接)
爷爷: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深度肥宅爱好者”
——20年不上朝
爸爸: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红丸案的一月天子”
——即位一月嗑药而亡
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天启)
“深度高达手办热爱者”
——名气仅此于鲁班的工匠
“(宦官)…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成于魏忠贤。——《明史》
李自成起义
一、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朝的灭亡: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发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答: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只能吃莲草、树皮、石块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但官府不顾人之死活,催征如故。
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征派苛捐杂税等
导致
李自成农民起义
明朝灭亡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想-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答: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2)更改国号: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次年,改国号为清。
一.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边疆篇
1.有哪些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清朝采取哪些措施维护台湾领土。
3近代台湾分离的原因,回归的措施是什么
4.你想对台独势力说什么?
台湾
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球
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荷兰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东南:台湾地区
清朝的疆域1820年
(1)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2)进一步开发台湾,促进民族融合 。
影响:
一、东南:台湾地区
清军进攻台湾
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3年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一个行省
1684年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庶可内外相维”
(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一、东南:台湾地区
5.(2019·深圳中考)施琅认为此地“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清政府廷议后,在此“设县三、府一”。此处的“府”指( )
A.神州府 B.台湾府
C.泉州府 D.苏州府
实战演练
边疆篇
1.有哪些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清朝采取哪些措施维护西藏领土。
清朝的疆域1820年
西藏
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时期
唐中宗时期
金城公主入藏
唐穆宗时期
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宣政院
1653年
顺治帝正式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13年
1727年
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 。
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1751年
乾隆帝设立噶厦
1793年
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
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西藏达赖与班禅转世“金瓶擎签制度”
意义: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西南:西藏地区
清朝驻藏大臣的令牌
清政府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以及设立驻藏大臣有什么重要意义?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这使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进一步加强了。
边疆篇
1.有哪些史实证明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清朝采取哪些措施维护新疆领土。
清朝的疆域1820年
新疆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
东汉时,派班超经营西域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事务
平定噶尔丹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驻扎军队,设置哨所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首领渥巴锡)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三、西北:新疆地区
中考链接
康熙帝
列举图中人物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做出的贡献。
答:康熙帝:
1.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3.设立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4.平定准噶尔叛乱等。
(2019福建中考)他率军从金门渡海东征,一举挫败荷兰殖民者,保障了东南各省的安宁,“他”的事迹是
A.抗击倭寇 B.收复台湾 C.领导虎门销烟 D.率军激战黄海。
B
蔡英文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不遗余力地鼓吹“两国论”及“一边一国论”,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
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维护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启示:
1、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最早:西汉-西域都护府
清朝:伊犁将军(乾隆)
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P53
做笔记
最早:元朝-宣政院
清朝:驻藏大臣(雍正)
最早:元朝-澎湖巡检司
清朝:1684年设台湾府
基础梳理

经济篇
方面
表 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人口增长
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修建水利工程 3.改进技术、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1.传统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李东阳、李扁担等)
1.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康熙时期,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
2.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试题练习
3.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1650—1840年)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 )
A. 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 自然灾害的频发
C. 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 人口爆炸式增长
D
1.清朝建立: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上
材料: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影响: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政治篇
4.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
另一方面禁书毁书。
四库全书
【横向对比】
政治:军机处; 思想文化:大兴文字狱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
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政治篇
【扩展延伸】
历朝历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隋 唐 宋 元 明清 1905
设立进士科
重文轻武
八股取士
发展程度
废除科举制
思想文化: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历朝历代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
秦 ①中央:
②地方:
汉 ①中央:
②地方:

宋 ①中央: ②地方:
明 ①中央:
②地方:
③监察: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建立刺史制度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行省,设立三司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顶峰)
【扩展延伸】
完善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通判、设转运使
秦 汉 唐 宋 明 清
设立军机处
发展状况
秦、汉、明、清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
【扩展延伸】
三公九卿制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
废丞相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实战演练
【地方管理】
材料一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4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郡县制度 ②刺史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八股取士 ⑤行省制度 ⑥废行省,设三司
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⑧设军机处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④ ⑥ ⑦
是否断绝贸易?
根本原因
漫画寓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积极:维护国家安全。
消极:限制了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
对外篇
任务:图文解疑
广州一口通商,且在广州设“广州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
链接中考
2.蒋廷黻指出:“到了19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材料强调当时的中国( )
A.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B.积极地向西方学习 
C.观念陈旧,盲目自大  D.皇权膨胀,文化专制
C
对比唐明清的对外政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清朝:闭关锁国
明前期:郑和下西洋
明中后期:倭寇为患、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对外开放
启示:开放促发展,闭关则落后;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
闭关锁国
试题练习
(1)指出16世纪后,中国的科技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变化:中国科技地位由领先到落后(1分)。
政治上,封建专制不断强化,政治形态走向僵化;
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
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任答3点,计3分)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图一 古代中西方科技成果对比
历史深思
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因此其成就如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黯然无光。......只有透彻了解这个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准确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没有白白经历“康乾盛世”。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经历康乾盛世及其危机思考后,你得到哪些认识?
2.面对当今世界大变局,中国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历史深思
明清时期:盛世与危机并存
盛世与危机?
政治?
文化?
对外?
经济?
君主专制的政治僵化
传统结构的经济发展
文化专制下创新不足
维护安全,闭关锁国
民主政治的建立完善
工业革命的经济转型
启蒙思想的传播洗礼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东方
西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