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意境专题复习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鉴赏之意境专题复习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4 10:5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诗词鉴赏之意境
中国传统

真题回顾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
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
汉”。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
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作的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诗歌意境的题型,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何为意境?
中国传统
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雄浑壮丽,壮阔苍茫;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闲适恬淡,恬静优美,和谐静谧,明丽清新
·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萧疏凄寂,孤寂冷清,凄寒萧条,清幽明净,萧瑟凄凉
请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点出意境特点。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晦暗萧瑟
清新亮丽
萧瑟凄凉
雄浑壮阔
清幽静谧

方法探究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主要景物,进行联想和想象(忠实原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概括营造的氛围)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诗歌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创设了 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理想、志趣)
【答题公式】绘景+析境+悟情

理解运用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技巧运用】
第一步,找出意象:因题中已经点出可省略。
第二步,描绘客观画面,联系主观情感:“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孤独,“我”也孤独。
第三步,概括意境特点:“片云”、“孤月”意境凄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
第四步,分析点明情感(或点明情景交融意境),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的意境。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问: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注释: (1)月陂(bēi)月形的池塘。 (2)堤:堤岸。 (3)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4)中天:天空 (5)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6)无端:没有头绪。 (7)计:算计、计较。 (8)约:预约。 (9)重陪:再来陪赏
译文: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入云中的百尺楼台。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世事变化无常何必计较,只要逢佳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来游玩。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问: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或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悟情
绘景
析境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实战演练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问: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译文:
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
答案: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腾,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问: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送别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问: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情景。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译文:
把你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这个残可能指残留,也可能指的是剩下不多)。
(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与顺风相对的)吹着浪花拍打着(白居易乘坐的)小船。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问: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情景。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 诗人把元九的诗卷放到在灯前细读,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熄灭了灯还诗人在黑暗中坐着,忧伤而惆怅。这三个场景给咱们创设了黑夜中凄清的意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
绘景
析境
悟情
谢谢聆听!
中国传统